第一课 背景导论

一、引言

  新约圣经是由神的灵感动祂的使徒们所写成的,后来经过初期教会阶段性之搜集及公认,成为今日的新约圣经。

A. 新旧约之关系

  新约是圣经的后半部,与旧约的主题遥遥相应,彼此一贯,同是彰显神的儿子耶稣基督。

  新约和旧约的关系,有四个显著的特征:

1. 承受旧约的神学思想

  旧约的神学思想在新约内复现。

2. 延伸旧约的神学思想

  旧约所期待的,在新约里有更丰富的启示。

3. 补充旧约的神学思想

  旧约模糊不清的真理,在新约内有清楚的解释、补充及加深。

4. 协调旧约的神学思想

  旧约有甚多的宣告与强调,旧新两约的真理可以协调起来。

B. 新约的范畴

  新约的范畴可以分为四个重点:

1. 耶稣基督

  耶稣的身分、工作、使命、成就及再来。

2. 敬虔的团体

  在新约时代,神的教会是为新的敬虔团体,这团体称为基督的新妇、基督的身体,这团体是将神的使命完成。

3. 圣灵的工作

  新约时代可谓是圣灵时代,圣灵内住信徒心中,感动、督导、责备信徒、使信徒行在神的旨意中。

4. 末世的计划

  有关末世的计划,在新约里更达到最后的启示。

二、两约间之历史

  旧新约间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主前四百年至主前四年),此时期称为「静默时期」,因为没有先知出现,也没有神的启示。

A. 犹大国与国际政治史

1. 波斯时期(539331B.C.

(1) 主前五三九年至三三一年,波斯统治巴勒斯坦。主前五三六年波斯王古列允许犹大人归回。

(2) 旧约时代在主前四○○年左右结束(先知玛拉基时代)。

(3) 犹大人在被掳归回后,不再有自己的君王体制,大祭司成为政治及宗教首领;且在被掳归回后,不再照定例按立亚伦家族后裔为大祭司了。

2. 希腊时期(332322B.C.

(1) 主前三三二年波斯被希腊所灭。

(2) 亚历山大帝席卷了欧、亚、非三洲,建立大帝国,且到处建立希腊商业与文化中心。

(3) 亚历山大帝死后,经过三十多年,版图遭手下四将军瓜分:

(i) 卡山德(CASSANDER):统治马其顿、希腊(西方)。

(ii) 莱西麦克斯(LYSIMACHUS):统治土耳其、小亚细亚(东方)。

(iii) 多利买(PTOLEMY):统治埃及(南方)。

(iv) 西流古(SELEUCUS):统治叙利亚(北方)。

3. 多利买王朝(323198B.C.

(1) 主前三二三年多利买(PTOLEMY)统治埃及并巴勒斯坦,他善待犹大人。

(2) 主前二五○年多利买二世,曾聘学者至埃及把旧约圣经由希伯来文译成希腊文,是为「七十士译本」。

4. 西流古王朝(198167B.C.

(1) 主前一九八年巴勒斯坦落入西流古王朝(SELEUCUS)安提奥古三世手中,犹大人开始遭难。

(2) 主前一七二年,安提奥古四世(ANTIOCHUS IV EPIPHANES)在耶路撒冷,残杀犹太人约十万之多,又不准犹太人守安息日、行洁净礼及守摩西的律法。主前一六八年十二月,在祭坛献不洁之物─猪,污秽圣殿,并毁坏内坛,以希腊神像丢斯代之,应验了但以理书八章14节、九章27节之预言,他是末日敌基督的影子。

5. 马加比王朝(16763B.C.

(1) 主前一六七年耶路撒冷西面小村落「莫丁」之老祭司名马提亚(又称为马加比MACCABEE,意为「执铁锤者」),因反对西流古官员在村内建造希腊偶像,并强迫全村人下拜,率领五子与志同道合之人,展开长达百年之革命,史称为马加比革命。

(2) 哈斯摩王朝:主前一四三年马提亚之次子西门,争取全面之自由,犹太人得以成为独立的国家。

(3) 此后因内部争权斗争,互相排挤及内战多年,所以没有什么光荣的历史和英勇之事迹可记载。

6. 罗马时代

(1) 罗马建国于主前七五三年:

  在主前一世纪,终于吞并马其顿、小亚细亚、叙利亚等,使之成为其省分。

(2) 主前六三年:罗马大将军庞培攻占耶路撒冷,将之并入叙利亚省。

(3) 主前六○年:罗马朱理安与其养子屋大维,及同僚安东尼马可组织「三头组政」,称号「该撒」(意「皇帝」)。主前三○年,该撒奥古士督(名屋大维)击败其他政敌后,成为罗马第一个皇帝。

(4) 主后六六年:犹太与罗马人爆发战争,三年半后在主后七○年罗马将军提多攻陷耶路撒冷,烧毁城及圣殿,犹太人约一百一十万人死亡,十万人被俘。主后一三二年至一三五年爆发第二次「犹太战争」,三年半血战,犹太人死五十八万人,伤亡及被掳不计其数。此后罗马皇帝不准犹太人住耶路撒冷,甚至不准接近,改犹太地为「叙利亚巴勒斯丁」,犹太人成为无国之民,直至主后一九四八年复国。

(5) 罗马时期中希律家族之统治:

(i) 安提帕特(ANTIPATER):为以土买人(以东人),在主前四○年被封为犹大省长。

(ii) 大希律(HEROD THE GREAT):安提帕特之子,主前三七年因帮助屋大维,被封为犹太王,统治时间为主前三七年至主前四年,在统治犹太末期,主耶稣降生。

(iii) 大希律死后国土由三个儿子分领:

a. 亚基老(ARCHELAUS):南部诸省之王,统管犹太、撒玛利亚、以东地,作王十年(4B.C.6A.D.,参太二22),后被奥古士督革职。犹太改为省,由罗马巡抚执政。

b. 希律安提帕(HEROD ANTIPAS):加利利和比利亚之分封王凡四十三年(4B.C.39A.D.,参路三1),曾娶同父异母兄弟腓力之妻希罗底,杀施洗约翰(太十四112),又审问过耶稣(路廿三712)。他在主后三九年被罗马革职,放逐至高卢。

c. 腓力(HEROD PHILIP I):管辖约但河东北部底加波利、以土利亚、特拉可尼(参路三1),作王三十八年(4B.C.34A.D.),死后国土与叙利亚省合并,由罗马总督管理。

B. 宗教背景

1. 外邦人

(1) 罗马古宗教,为自然崇拜与精灵信仰,又将希腊、波斯宗教之众神并入,成为多神教,此时期人民迷信、邪术盛行。

(2) 罗马皇帝也成为崇拜对象,主后六○至三○○年,基督徒因不信奉他们的神及不向皇帝像下拜而受逼迫。

(3) 罗马社会道德日趋堕落,放纵肉体,人的生命价值低贱,滥杀、离婚、弃婴、迷信、诡计流行,道德家、哲学家只能使人更悲观与消沈。

2. 犹太人

  在那两约冗长的年日中,犹太人在宗教方面亦有极大之变动。因着政治环境的变迁,他们的宗教生活也大受影响,兹简述如下:

(1) 圣言集成之出现

(i) 旧约之完成

  玛拉基时代(400B.C.左右)旧约经卷渐搜集完成,使当时的敬虔者有圣言正典为信仰之依归。

(ii) 旧约之翻译

  在多利买王朝统治巴勒斯坦时,多利买二世非拉铁非(PTOLEMY 285247B.C.)邀请耶路撒冷大祭司选派七十二位专家前往埃及,约在主前二五○年,将希伯来文之旧约圣经翻译成希腊文圣经,简称七十士译本(以 LXX 为记号)。

(iii) 旧约外经之出现

  犹太人在国内政治极混乱与受外敌之管辖下,对旧约中所应许弥赛亚来临之盼望越发提高,他们在这段时期,藉着文字书写此热烈期待之心情,于是有「次经」及「伪经」二类文献出现:

a. 「次经」之出现(写作时间约在200B.C.A.D.100

  「次经」(APOCRYPHA)原意「隐藏书」,又称「旁经」。这些作者多假藉以色列英雄或先知之名,藉此劝勉百姓以坚定的心志保卫国土,尽忠报国,维持真神之崇拜,保守律法之美德,远离恶事及期望弥赛亚之来临等。

b. 「伪经」的出现

  「伪经」(PSEUDEPIGRAPHA 原意「伪名书」)亦为两约之间直至主后第一世纪之文献。这些书大部份高举律法及充满预言,藉此唤醒人对弥赛亚来临有更深的盼望。作者用以色列过去伟人之名,称内记之异象是他们所见,但内中多有怪诞无稽之幻想。

(iv) 犹太法典之出现

(2) 宗教集团之出现

(i) 当时犹太地的宗教集团

a. 大公会之组成(GREAT SANHEDRIN)

  在被掳归回后,文士以斯拉组成一大公会,目的在编纂圣言,释译圣言,安排各类圣日之崇拜。传称以斯拉、哈该、撒迦利亚、玛拉基均为此大公会之议员。在新约时代,大公会由祭司、长老、文士组成,其中有法利赛人、撒都该人,由罗马人任命大祭司为议会议长。此大公会除无权判处死刑以外,其势力及权力之强大,广涉到宗教、法律、政治、税收、民事、刑事、司法等方面。

b. 会堂之创始(SYNAGOGUE)

  SYNAGOGUE 原文为「聚在一起」之意。在异乡沦落时,犹大人失去原由圣殿所带来的信仰之维系,他们便创建会堂,藉此研读律法,教育宗教信仰,使信徒聚会、劝勉及敬拜,因此便成为当时之「圣经学院」。归回后,也带回此制度,各处会堂林立。主耶稣、彼得、保罗及其他使徒都曾借用会堂成为传福音的基地。在新约时期,它们更成为犹太人的福利机关、平民学府。

c. 法利赛教派(PHARISEES)

  「法利赛人」开始于犹大人被西流古王朝统治时,国内的亲希腊与反希腊分子常互相倾轧。反希腊派强调原有之宗教文化,严守摩西律法,他们被称为「敬虔者」。及后国内一些亲罗马分子与这些「敬虔者」相互争斗,「敬虔者」便宣称他们要「分别出来」,不参与政治上的争辩,专心研究律法,接受摩西律法及一切的传统,是为法利赛教派(「分别出来者」或「分离者」之意)。

  在新约时期,他们因自命不凡,结果沦为「假冒为善」,失去应有之态度及原有之宗旨。

d. 撒都该人(SADDUCEES)

  当犹大人受西流古王朝统治时,国内亲希腊之分子(即是撒都该派的前身,多是贵族及中上阶级人士),自称为「前进派」或「自由派」,后在罗马统治时则亲罗马政权。他们多为祭司阶级和犹大贵族,贫民不可加入。对各种教义他们喜欢新派,崇理智,反对超自然主义,否认天使、鬼魂之存在,否认复活,无来生,只接受摩西五经是神的话语,并否认口传律法。

e. 文士党(SCRIBES)

  「文士」原是以色列之史官、书记、缮写员及圣言的诠释者。他们之职务有三:

(i) 抄誊缮写圣言。

(ii) 解释圣言与民生之关系。

(iii) 注释圣言。

  因此他们是当代的释经家、律法的权威(名「律法师」),地位超越法利赛与撒都该两教派。文士乃犹大传统之作者,常咬文嚼字,强解、私解圣经,又以传统超越圣经之地位(参太十五6)。在新约时代常遭耶稣谴责,因他们以传统代替神的话;又与法利赛人及祭司勾结陷害耶稣(太十六21),迫害使徒。

f. 奋锐党(ZEALOTS)

  反对罗马政府,不服其管理方法,他们是犹大教中的「狂热派人士」(ZEALOUS),常藉着暗杀行刺之手段,进行其「光复祖国」之大计。他们也称为「匕首党」(因常藏匕首在身),宣称除神是王之外,别无他人是王。在信仰上,他们笃守摩西律法,热切等待弥赛亚国度降临。在主的十二门徒中,西门为奋锐党徒(太十4)。

g. 希律党(HERODIANS)

  当希律王朝开始在巴勒斯坦秉政时,犹大人中凡奉承希律王朝者称为「希律党徒」,是希律王朝之「御用党」,宣称「希律国度」即弥赛亚国度。在新约时代,当主耶稣传「弥赛亚国度」时,他们便群起攻击,联合法利赛党共同谋害主耶稣(可三6;太廿二16)。

h. 爱辛尼教派(ESSENES)

  「爱辛尼人」(字意「圣洁」)原是一些修道的隐士,他们为逃避战乱,带着圣经古卷,扶老携幼潜居山中,成为修道者。爱辛尼人多隐居在死海西北与西南部一带之山洞中,他们生活极 为严明,讲求圣洁之条例,自耕自食,与世无争,对摩西的律法遵守严谨。

i. 税吏(PUBLICANS)

  税吏乃替罗马政府征收税项的「公务人员」。罗马政府把帝国内之土地划分成不同的省分,每省交由「巡抚」统管。这些「巡抚」从本国或被管地中,聘请专门征收税务的人员,他们一方面替得胜国服务,一方面私自聚敛公款,故多为犹大人所憎恨。

(ii) 当时犹大地之宗教崇拜,可按几方面来解释:

a. 律法(TORAH,教训、顺服之意)

  犹大人自被掳归回后,对律法之履行极为严谨,「守律法」成为犹太教之代名词,对律法之持守,成为得救之惟一门路。犹太人甚至将摩西五经的律法与训诲区分为六百一十三条,其中应做及履行的诫命有二百四十八条,不应做或禁止的有三百六十五条。主耶稣对那些注重外表之虚假行为加以指责,并近一步说明,一切行为道德之根本在乎内心爱神、爱人(太廿二3740)。

b. 圣殿

  为犹大人及耶路撒冷宗教生活敬拜之中心。在历史中共有三次建造圣殿:

(i) 所罗门的圣殿,建于主前九六○年,四百年后于主前五八六年被巴比伦焚毁。

(ii) 所罗巴伯的圣殿,被掳归回后于主前五一六年建成。

(iii) 希律的圣殿,由大希律开始将所罗巴伯圣殿加以扩建,主前二○年动工,经过四十六年至主后二六年完工,后加以美化至主后六四年完工,但在主后七○年为罗马军队焚毁。

  在新约时代,圣殿之崇拜,由大祭司、祭司等人负责,并由祭司分二十四班,每日轮流担任。主耶稣和门徒曾在圣殿院内教训、传道、医治人。

c. 祭司及大祭司

  祭司在旧约中本来的职责有三:

(i) 传达神的旨意。

(ii) 教诲民众。

(iii) 献祭。

  后来祭司遗忘了前二项责任,专以献祭为主。

  祭司职分本是利未人世袭,而大祭司职分则为亚伦家世袭(出廿八1)。但在被掳归回后,犹大人不再照定例立亚伦家族后裔为大祭司承接圣职。且自尼希米时代至新约时代,因君王体制和先知在犹大社会中消失,大祭司变为政治领袖及宗教领袖,成为野心家争取的对象。新约时代,大祭司为宗教大公会会议之议长,收入极丰,地位显赫,人可用不法手段获取职位。且祭司亦不限利未人才可担任,多为撒都该人所把持,人民对他们毫无好感。耶稣时代,亚那一家,他自己及五个儿子、女婿该亚法都被立为大祭司,他们定了耶稣的罪(太廿六5765),又结合文士、祭司及守殿官逼迫使徒们(徒四6)。

■ 作业(讨论题目):

  试阅读参考书,将两约之间犹太被统治的历史作一年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