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
解释的过程包括十个步骤,本书将一一探讨(参图0.2)。诠释的研究可再分为归纳式(即我们与经文直接对应,自己得到结论)和演绎式(即我们与其他学者的结论对应,重新调整自己的发现)。归纳式的圣经研究,主要是将一卷书作图表和段落的分析,从宏观(全卷)和微观(段落),来判断作者信息的进展结构。结果是对经文的意义和思想过程,能有初步的概念。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此后我们便可以与解经的工具书(如注释书等)互动,而不至毫无批判地照单全收,只模仿其他人的观点(这是许多学生作业的通病)。
演绎式的研读使用第三至第六步,是解经研究中独立而又互赖的几个步骤。所有的工具--文法、辞典、字典、单字研究、地图、背景资料、期刊文章、注释--都要参考,以加深我们对该段经文的知识基础,帮助我们更深入地解开经文,不只停留在表面。藉着归纳法而得的初步了解,和与研究资料互动而产生的深度了解,使我们能对经文原初的含义作出最后的决定。
演绎法的一个主要功用,是使我们不用经文所用之字的现代意义来诠释它;因为我们对这些字有先存的个人经验,免不了会这样来解读。我们只能靠解经工具来做到这一点,因我们对古代的情形所知甚少,需要帮助。所以若要明了经文的「意义」,归纳法和演绎法都要一起使用。
解释任务的最后一步,是处境或神学的研究,让我们离开经文的意义(圣经的意思是什么),迈向处境的意义(圣经今天对我们的意思是什么)。「释经螺旋」不单出现在原初意义的层面--即沿着螺旋往上(透过归纳和演绎的研究)来明白经文的用意,也出现在处境的层面--即沿着应用的螺旋往上(由圣经神学至系统神学至讲道神学),能适切的明白这段经文对今日基督徒生活的重要性。圣经神学将个别经文与书卷的部分神学理论,放入以色列与初期教会的整体「神学」架构中(将两约整合起来)。历史神学研究教会在历史中如何将圣经神学应用于各样的处境里,以应对教会在历史发展各个阶段所面对的挑战与需要。系统神学将圣经神学重新架构,以因应当代出现的问题,并为那一代人总结神学的真理。最后,讲道神学(这个称呼是为了强调,讲道的预备本身也是释经任务的一部分)将以上所有步骤的成果,应用到今天基督徒实际的需要上。
图0.2本身取自尼达(Nida)和塔柏(Taber)对翻译过程的研究(1974)。这个理论主张,跨越文化的沟通理念,并不是直线的连续,因为任何两种语言或文化,都不可能衔接得如此紧密。「字面」法或一元法必定会造成沟通的错误。应当采用的方式为:将沟通的单位分解,成为「核心概念」,或基本声明,然后再运用收受文化的相对片语和思想模式,来将其重新陈述。在最基本的翻译一事上,固然要采用这个方式,而在诠释圣经的大范畴中,也同样必须如此行。解析圣经(文法、语意、文句结构)就是找出核心概念,而处境化的过程就是将其重新陈述,让同样的声音可以向现代文化说话。
读者将注意到,本书并没有将圣经文体的讨论放在最后(许多释经学的教科书都将它放在最后,视为「特殊释经学」),而是放在一般释经原则之后。因为文体主要关系到「它的意义为何」(经文原初的用意),理当在这里讨论。每一种文体都有「个案研讨」,将解析的原则应用在各种形态的圣经文学中。
读者也会注意到,我在全书中大半采用英语化的希腊文与希伯来文,只有第二章讲文法时例外。我的编辑们和我本人都认为,这样能帮助不常使用希腊文和希伯来文的人明了讨论的过程,也许亦可学到与单字相关的事。第二章既是探讨技术层面,便要求读者能够运用原文;所以那里只用希腊文与希伯来文的原文。
1 全书图解散 2段落图式
6 背景 7 圣经 8 历史 9系统
10 进道
神 学
核心概念
3 文法研究
4.语意研究
5 句法研究
图O.2解释的十个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