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现代神学

 

 

 

 

 

 


    十七世纪至二十世纪的神学发展,称为「现代神学」(Mdern  Theology),这就是本章题目之由来。

    现代教会和当代(专指二十世纪)的神学教义发展,是有一些明显复迭的地方。但本章只着重介绍由宗教改革运动后所产生的重要神学观点。在本性纪初才发展的专门和独特的神学思想,会在本书第五部分,「当代神学」一章中详细讨论。

 

圣约神学(Covenant  Theology

    圣约神学是宗教改革运动的自然结果。圣约神学特别是经由慈运理、布连格(Bullinger)、加尔文和科克由(Cocceius)等人的神学著作中发表的。虽然这些人没有直接谈及今天所称的圣约神字,但他们的神学思想,为后世所称的圣约神学奠定了基础。已色的改革宗神学家荷列比乌(Johannes  Wollebius15861629年)和清教徒艾穆斯(William  Ames15761633年),对圣约神学的发展,都留下很大的贡献。科克由(Cocceius16031669年)是艾穆斯的学生,他是将圣约神学加以系统化发表的人。

    圣约神学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行为的约(covenant of works)和恩典的约(covenant  of  grace)。旧约虽然没有明显提及工作的约,却加以暗示。从圣约神学家看来,神在人类堕落之前,是与亚当建立了一个约;在此约中,神应许在考验期内,亚当会因顺服而得着永生,也因不顺服而死亡。在考验中,亚当是作全人类的代表(federal  head),要是他顺服,他就可以得着义,将福气传给全人类。但结果他犯罪跌倒,故此亚当的不顺服就传给全人类——所有人都生在罪中,在罪的权柄以下。

    人类堕落犯罪后,神与亚当建立了另一个约(亚当是代表全人类)。在此约中,神按照他丰盛的恩赐,应许所有相信耶稣基督的人都得着永生。基本上,恩典的约是根据救赎的约的;这救赎的约是在亘古以前由三位一体神所定,由父差遣子,而子也同意要借着他赎罪的死,为全世界预备救恩。恩典的约可理解为救赎的约的施行,但只限于蒙拣选的人。

 

路德宗的神学(Lutheran  Theology

    十六世纪路德思想兴起以后,路德宗神学受到新亚里斯多德派(neo Aristotelian)思想的影响。这种思想,在德国的大学建立了稳固的地位。但这却没有破坏路德宗的教义。有一位皇室礼拜堂的德国牧师施本尔(Philipp Jakob Spener  16351705年),带领起一个敬虔运动,对这种学院式的方法学作出回响,呼吁人注重个人的属灵经验。十八世纪,德国数学家兼哲学家渥尔夫(Christian  Wolff16791754),将路德宗神学引进理性主义的道路,他说,未经实证的事情是不可以确认的。他尝试使信心和理性和谐,但结果是理性成为最后的权威。

    宗教改革运动之后,路德宗神学掀起一个潮流,它的神学根据是惟靠圣经(sola  Scriptura)——就是说,只有圣经是基督徒可倚赖的权威。这真理令路德在1517年脱离罗马天主教后,也继续领导路德宗神学,直到十七世纪。

    宗教改革后,路德宗神学核心的另一个重要教义,是对称义的解释。路德和他的跟随者,都认为称义是根据基督受死的功劳,而死是为了赎罪。1530年的奥斯堡信条(Augsburg  Confession),解释称义是「赦免罪人,称他为人;而这是根据另一个人的义,就是基督的义」。

    路德宗发展的第三个重要教义,是惟靠信心(sola  fide),意思就是人得着救恩和神的称义,是借着信心。

 

改革宗神学(Reformed  Theology

    改革宗一名,是将加尔文的教义和路德与重洗派的教义加以区别。改革宗神字是建基于约翰加尔文的《基督教要义》(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尽管在改革宗的传统里,也有着相当大的显著差异。这时期最大的贡献,是产生了各种伟大的教义问答和信条。第一瑞士信条(First  Helvetic Confession1536年)是由布连格(Johann  Bullinger15041575年;慈运理的继承者)及其他人所编订的,这信条代表了瑞士各省的改革宗教信仰。第二瑞士信条(Second  Helvetic  Confession  1566)是由布连格所写,以拉丁文、德文和法文出版,此信条有着更广泛的影响。海德堡教义问答(Heidelberg Catechism  1563),直至今天仍有广泛的影响。

    加尔文的《基督教要义》,也在英国清教徒和独立的长老会中得以立足,就是称为特别浸礼派(Particular  Baptists)的重洗派,也根据改革宗的神学立论,以表明他们特别着重救赎的道理。韦斯敏德信条(Westminster  Confession of  Faith)更是英国改革宗信仰的标准教义。

改革宗神学的影响,也伸展到荷兰,也许改革宗在荷兰所得到的近期信徒最多,如巴域克(Herman  Bavinck18951964年)及该柏尔(Abraham  Kuyper 18371920年);该柏尔是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Free  University  of  Amsterdam)的创立人,他也是荷兰的首相。改革宗传统中继之而起的二十世纪著名人物,有苏格兰的俄尔(James  Orr)和英国的华菲德(Benjamin  B. Warfield),麦根(J Gresham  Machen)及温狄尔(Cornelius  Van  Til)。

    改革宗神学的核心,是多特大会教规(Canons  of  the  Svnod  of  Dort  1619),那是对抗辩派(Remonstrance)的回应——抗辩派是亚米纽斯(JamesArminius)的教义。在多特大会(Synod  of  Dort)中,加尔文主义的内容可以总结成以下五点:(Ⅰ)人的全然败坏;(Ⅱ)救恩无条件的拣选;(Ⅲ)有限赎罪(只为蒙拣选者);(Ⅳ)不能抗拒的恩典(irresistible  grace);(V)信徒蒙保守。

 

自由神学(Liberal  Theology

    自由神学(Liberal  theology,也称为现代主义(modernism)〕的根源,可追溯至十八世纪的德国时代。一般都认为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年)是现代自由主义宗教之父。康德否定神存在的论据,他认为人可以凭理性认识神,这种方法是启蒙运动的结果。启蒙运动认为,传统和圣经权威,都是可质疑的,他们高举理性的功效。士来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17681834年)强调宗教的「经验」  feeling),将神学思想带到一个新的论题。士来马赫使现代神学能与现代思想相融,他认为宗教不能以信经来确定,但可以用经验的表达来加以确认,就如艺术、文学或其他表达方式。士来马赫将宗教定义为:「绝对依附的经验」(the  feeling  of  absolute  dependence);相反地,他将罪确认为一种自私的、世俗的沉沦。黑格尔(George  Hegel  17701831年)将自由思想带导至另一个方向。黑格尔将进化的经验带进历史中(及宗教里),他教导历史是对立的运动(正命题与反命题)和二者混成结果(综合命题)的相汇。不少人都认为,黑格尔的哲学曾大大影响了包珥(Ferdinand  C. Baur 17921860年),和威尔浩生(Julius  Wellhausen18441918年)的圣经批判学研究。高等批评学因此产生,对于传统有关圣经书卷作者的观点大表质疑。

    自由神学的纲领大概如下。强调人的理性和经验:宗教信仰必须经过人类理性,和科学发现的考验;基督教必须迎合现代世界。圣经不是一本真确无误、权威的书:圣经是一些人的经验记录;圣经中具备榜样例证,而不是具有教义上的价值。自然和超自然没有区分:神和人、人和动物、基督和人的区分都不被重视;这观点若按逻辑推论的结果,就是泛神论。

    自由主义是以一种乐观的态度来看生命,但它的影响力已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而消逝;此后所兴起另一个新的宗教方向,称为新正统主义。

 

新正统神学(Neo-Orthodox  Theology

    新正统主义(neo-orthodoxy)虽然可说为「新」的,但它并不「正统」。新正统主义是对自由主义没落的一种反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证实了自由神学否定罪和肯定人性本善的虚谬。巴特(karl  Barth18861968年)弃置了他的自由神学,尝试寻找真理;他仔细研读圣经。已特在1919年出版的《罗马书注释》(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  to  the  Romans),可算是新正统主义的诞生。新正统主义离开了自由主义,但这派系所包含的神学见解,也相当分歧。

    祁克果(Soren  Kiekegaard 18131855年)是丹麦的哲学家和神学家,他强调经验对神学的重要性,这观点后来被新正统主义神学家加以发挥。祁克果否定他本国人民的冷酷正统;他们口头上顺从信经,也自然而然被认为是基督徒,因为他们都是国家教会的会友;但祁克果认为,生命不是相信教人,而是经验与承担。自由主义教导神的内蕴性(immanence),但祁克果教导神的超越性(transcendence),因此,人是不容易认识神。人要寻找神,必须踏进一步「信心的跳跃」(leap  of  faith)。祁克果的神学〔也称为「绝望的神学」(theology  of  despair)〕正好标志着存在主义的诞生,存在主义所强调的是以个人经验作为实体的标准。

    巴特跟从祁克果的路向,确认一位超越的神,又强调宗教的经历。巴特认为,神不能客观地被人认识,因为神是超越的。神必须借着经验主观地被人认识。(巴特的观点,将会在本章及第5部分:「当代神学」中讨论。)卜仁纳(Emil  Brunner18891966年)以他的基督论而闻名——他否定自由主义对基督的观点,他认为要认识神,个人的相遇(encounter)是极为重要。他的教训中出现了「危机神学」(crisis  theology)这个字眼,这是说,神是在危机中与人相遇。尼布尔(Reinhold  Niebuhr18921971年)是底特律劳工阶层地区的一位牧师,他所强调的是社会伦理学。布特曼(Rudolf  Bultmann  18841976年)否定圣经的可靠性,他说,圣经已被教会的观点所掩盖,圣经中不再是关于神和基督的真实的教训。他的思想曾经影响了不少神学家,所以,他的看法有布特曼主义(Bultmannism)之称,这名称就代表了新正统主义的一个流派。

    新正统主义的重要纲领如下。圣经不是神的启示,圣经只是启示的见证:圣经不能客观地等同于神的话语;神的启示不是在话语上。耶稣基督是神启示的焦点:人与神相会,就是与耶稣基督经验上的相遇。圣经中的事件如基督的复活,都被称为故事(geschichte),这是相对于历史(historie)的。故事(geschichte)是指神的超越的、经验的真理,这种真理不受历史(historie)现世特征的真理和谬误所影响。历史(historie)是可让时间去验证的,因此,在较低层面的经文是会发现错谬的地方。故事(geschichte)是不能在历史上验证的,因此,在较高层面的经文,是不会发现错谬的地方。圣经的记载是否发生于真实的时间和空间,并不重要;但圣经的确记载了不少神话(myths)或英勇故事(sagas),并不影响它高层次的意义和效用。神是超越的,是「另位」的(wholly  other)。人和神之间是有天渊之别,因此,人要与神交往,就必须经过「信心的跳跃」。

 

总结

    以上就是历史神学的探讨,是将过去神学家应保存的优点,和应避免的错误,介绍给现代的基督徒。我们必须将所有教义,在神话语亮光中加以验证,因为圣经是要这样叫我们得着益处(提后三1617)。

 

 

 

 

 

 

 

现代教会的神学观点

比较

圣约派

路德宗

改革宗

自由主义

新正统主义

支持者

荷列比乌(J.Wollebius)

艾穆斯(Wm.Ames)

科克由(J.Cocciius)

当代支持者

马丁路德(M.Luther)

路德宗神学家

加尔文(J.Calvin)

该柏尔(A.Kuyper)

华菲德(B.B.Warfield)

当代改革宗神学家

康德

(I.Kant)

士来马赫(F.Schleier-macher)

黑格尔

(G.Hegel)

其他自由主义者

巴特

(K.Barth)

祁克果

(S.Kierkegaard)

布特曼

(R.Bultmann)

其他新正统主义神学家

特征

行为的约就是过顺服的生活。

岩层典的约就是过信心的生活。

惟靠圣经。

惟靠信心。

信徒是根据基督的死,凭着信心而称义。

人的全然败坏。

无条件的拣选。

有限的赎罪。

不能抗拒的恩典。

圣徒的持守。

强调人的理性和经验。

圣经有谬误。

乐观主义的人观。

强调经验。

圣经有谬误:圣经只是启示的见证。

圣经中的事件是「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