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真理”是不断进步的。这样的真理一定不是《圣经》的真理。因为《圣经》的真理既是神的启示,已经完全无疵,没有进步可言。凡是在进步中的都是还未进到完全的。但神把他的真理向人启示时,却不是一下子就完全启示出来,而是按神的步骤渐次地启示给人的。又在渐次启示之中,渐次的解释补充了先前难明的经文,以下是一些按层次选解的一些《圣经》经文,以说明神的启示是怎样渐次显明的。

 

一、神给万世万民的启示

 

例解49:从古时到末世的启示

 

    来一1-2——“神既在古时借着众先知,多次多方的晓愉列祖,就在这末世,借着他儿子晓谕我们……”

    本节不但说明神怎样渐次的把他的启示赐给人,也说明了人领受神启示的限度。

 

1)是经多次多方的:既说多次多方和“众先知”(或众使徒),可见每次、每人所领受的都不完全。神是逐渐地把他的启示赐给人直到完全赐下为止。神并不是在一时之间,就把他全部的旨意,完全的启示给某一个时代的某一个人,而是一部分、一部分的给许多个不同的人,而且经历许多不同的时代。

 

2)是经长久时日的:为什么神不在一时之间,把他的启示完全赐给一个人,而要在不同的时候,分别赐给不同的人,直到他的启示完全显露出来呢?

    因为世上没有一个人,有这样属灵的悟性和程度,可以承受神全部的启示。另一方面,没有一个时代的历史,足够表明神超时代的启示。不但须在不同的时代,选用适合的历史事故,还要用不同的方式,赐下他的启示。例如神对旧约的先知,有些用谜语,有些用异象,有些用异梦,有些则是“明说”(民十二6-8)。

 

3)是要选择可用之人的:神要这样多次多方的借着众先知晓谕他的百姓,又借众使徒教导他的教会,并不是因为神的启示不完全,要慢慢进步到完全;而是因人的限度,人在属灵的智慧方面、在属世的学识方面、在不同时代的历史环境的人,对于人生的体验和灵性的领悟方面,有种种的缺欠和限度;以致受感写《圣经》的人都只能领受一部分的启示。他们都受到环境和本身可以被神使用来领受他的启示的限制。

 

例解50:给普世人的启示

 

    太十三943——“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怎么知道神的启示是给万世万民的?因《圣经》一再重复主所说的这句话。

 

1)是对所有人说的:这是主耶稣亲自说的话。在启示录中基督向约翰显现时,吩咐他写信给小亚细亚的七教会,又把这句话特别提了七次。证明《圣经》的话,是以所有的人为劝戒或警告之对象的。虽然其先后次序或有分别,但基本上人人既都有耳,所以人人都应该听。

    这样,《圣经》既然是一本准备给各时代不同的人阅读的书,它必须含有超时代的特性。它里面所隐藏的真理原则,必定是能适应各时代的需要。这样,如果《圣经》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就不能在不同的时代中选取足够的历史教训。神是不需要历史的,但人却需要从许多重演的历史实例中取得教训。不同时代的人,对神救赎的旨意的领会、道德的观念、人性的败坏……,必然有不同的观念和体验。

 

2)须长时间完成的理由:如果全部《圣经》都在亚伯拉罕的时代便写好,那么亚伯位罕时代的人对于救恩的认识、婚姻的观念、家庭的制度、事奉神的生活体验、真理原则的应用,一定都限制在亚伯拉罕那一个时代的人的观念之下,而不能具超时代的特性。但是《圣经》的完成,是从摩西起直到使徒时代,差不多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时间,其间已经过了许多现代人所谓的“代沟”,许多因时代不同而有的隔阂,许多因环境不同而产生不同的人生观念,已一再重复了多次,已具备超时代全备的真理原则了。

    神允许他的启示经过这么长的时问,才完全记载在这本《圣经》里,使《圣经》本身已有足够的实例,互相补充、互相平衡的,使它里面所给我们的真理原则,可以作超时代的应用,又具超时代的价值。

    许多人生的体验、对神的认识、待人的态度、处事的方法、灵性生命的造诣,都是需要年日来体验。假如从摩西到使徒时代,人的寿命是七十岁(按诗篇九十篇10节而假定),这样,人在这七十年中,他幼年时候对于这世界物质的享受、信仰的领会、神的旨意的体验,和他在中年或晚年时,一定有不同的经历。

 

3)例证:从摩西到使徒时代,已经有许多个七十年了。每一时代的老年人都会对过去的几十年历史演变、人心和社会道德的每况愈下,有不同程度的感受。而他们与他们那时代的青年人,在灵性上、生活行事上、事神待人的各方面见解上,也有若干程度的冲突。比如:

    亚伯位罕和他侄几罗得,很显然的有不同的灵性经历,对神有不同程度的认识。当然,他们对世界物质的享受和人生观,也就各有不同的看法。每一时代,又都搀杂着最保守或最“新潮”的人,共同生活在一起,互相影响。现今的时代,也不外如此。

    神这样渐次的使用不同时代的人物,选用不同时代的历史教训,把他的启示显明给我们,直到他的启示完全为止。所以《圣经》本身已含有超时代的特性,已有许多人类重演的历史,在真理原则上,已足够包括以后任何时代,凡有耳可听之人的应用了。

 

例解51:《圣经》具超时代性

 

    诗一一九89——“耶和华啊,你的话安定在天,直到永远。”

 

1)这是诗人对神的话的体会,所作的见证。所谓“神的话安定在天,直到永远”,就是具超时代的效用,是不会因时代不同而被淘汰的。因为神的话是概括了许多不同时代的人的问题,已具有可以适合各不同时代的人的需要之真理了!否则早已被时代淘汰了!

 

2)我们不要以为我们现在所遭遇的许多的问题,是《圣经》写成的那时代的人所不能解决的。其实每一时代的人,都是把自己跟从前的人比较,所以每一时代的人,都以为自己那时代才是最进步的时代,都以为他们的问题是从前的人没有遇过的。

 

3)摩西时代的人是否会认为亚伯拉罕时代的人,没有他们那时所遭遇到的“社会特殊环境”?因此以为亚伯拉罕所得的启示,不够解决他的问题?

 

4)照样,所罗门时代的人是否也会认为他们的时代是科学进步的时代?所罗门不单是大诗人,也是生物学家(王上四32-33)。他所建造之圣殿的宏伟美观,与摩西时代的会幕相比,相差太远了。他们是否会认为摩西时代太落后了,所以摩西所得的启示不够解决他们的问题?

 

5)那么使徒时代的人,是否认为他们那时代的科学很进步?他们在罗马帝国管治下的社会环境特殊,是摩西、大卫时代的人没法了解的,因而认为摩西所得的启示不够解决他们的问题?

 

6)现今,我们说,《圣经》的时代和我们现在的环境完全不同,《圣经》不够应付我们的问题。如果主耶稣还没有来的话,再过一、二百年,我们的子孙是否也认为我们这时代非常落后?所以《圣经》的启示也不够应付他们的问题?

 

7)但神用很长的时间完成这本《圣经》,它里面包含的各种真理原则,逐渐将神的旨意显明直到完全。它不单已经把神救赎的计划完全的显明出来,也已经包含了各种完美永恒的真理原则,可以给历世历代的人,作为奔走天路的指南。也可以给万世的信徒,不论在物质及灵性生活方面作准则了。

 

例解52:渐次的启导

 

    赛廿八9-10——“讥诮先知的说,他要将知识指教准呢?要使谁明白传言呢?是那刚断奶离怀的么?他竟命上加命,令上加令,律上加律,例上加例,这里一点,那里一点。”

弥二7——“雅各家啊,岂可说,耶和华的心不忍耐么?这些事是他所行的么?我耶和华的言语,岂不是与行动正直的人有益么?”

 

1)悖逆不信的以色列人厌烦先知的教导和劝戒,嫌他唠叨而繁琐。就象现代人听道说“好闷”!“好闷”!但先知依然忠心劝告,并预言他们将因不听神借先知的劝告,而“仰面跌倒,而且跌碎”。神原要为锡安安放一块可作根基的石头,他们却不接纳反而绊跌(赛廿八14-16;太廿一42)。与以赛亚同时代的先知弥迦,受感向以色列表达神的感叹说:“雅各家啊,岂可说,耶和华的心不忍耐么?”

 

2)神对人的教导正是那么细心而忍耐。从历史的事实中,用长时间按步骤层次的教导,正是这本《圣经》具超时代性的特色。

    所以,按神教导人领会他的救赎计划而论,他只能由浅入深,从模型到实体地教导人明白他的旨意。就如我们教幼稚园学生识字,先用图画、玩具给他们看,然后才教他们怎样写字。先教他们数一二三四,才教他们怎样写一二三四。我们先教小学生学加减乘除,到了中学才教他们代数几何。

 

3)教导必须按照一定的层次步骤才能收效的。这样神把他的启示给人的时候,也必须按照他启示的步骤。先从多方面给人看见救赎的图则、模型、画象,然后给人看见救赎的“实体”,再后又为人解明那“实体”的意义和应用,最后才显明他的救赎计划的完满终结。明白这点,我们就不至将那些本应互相补充的经文,当作互相矛盾的了。

    所以,基本上《圣经》是由神用长时间完成的一本书。所谓神的启示渐次显明,就是因这本书是用长时间渐次完成的。长到一千五百年才完成。所以读这本书的人,不能只凭它的前段或中间的任何几段,或一两句经文,来断定它的正误。也不能断章取义的根据一两节《圣经》或一两句经文,作为信仰或生活上的根据。

 

4)凡是要明白神的旨意,并正确的把《圣经》真理应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上的人,必须查考全本《圣经》。必须根据全《圣经》的完整观念,并留心《圣经》怎样把神的启示,从初步模型式的、简单的,渐次显明到完整的、实体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