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因教会传统习惯而有的偏见

 

例解220:弟兄与牧师之称呼

 

    太廿三8-10——“但你们不要受拉比的称呼,因为只有一位是你们的夫子。你们都是弟兄。也不要称呼地上的人为父。因为只有一位是你们的父,就是天上的父。也不要受师尊的称呼。因为只有一位是你们的师尊,就是基督。”

    这段经文,曾引起教会中的若干职分与信徒之间的称谓一些不同的意见。特别有人认为我们都只该用弟兄相称,不该称“牧师”等。让我们看《圣经)的例解:

    使徒保罗写信给以弗所教会时,提到五种恩赐的职分:“有使徒,有先知,有传福音的,有牧师和教师。”(弗四11

 

1)使徒保罗常自称为“使徒”——“我对你们外邦人说这话。因我是外邦人的使徒,所以敬重我的职分。”(罗十一13

 

2)“教师”和“先知”,《圣经》也用作称呼——“在安提阿的教会中,有几位先知和教师,就是巴拿巴,和称呼尼结的西面,古利奈人路求,与分封之王希律同养的马念,并扫罗。”(使十三1

 

3)“传福音的”也用作称呼——“第二天,我们离开那里,来到该撒利亚。就进了传福音的腓利家里,和他同住。他是那七个执事里的一个。”(徒廿一8

    这样看来,“牧师”用作称呼,应无不妥之外。

 

4)那些反对“牧师”的人,却常用先生代替牧师之称。但主耶稣不是明说“你们只有一位夫子”吗?师尊、夫子、先生都是同类语。那么称呼先生更不对了。最少《圣经》没有明说不可称“牧师”,却明说“也不要受师尊的称呼”。

    主耶稣这话(太廿三8-10)的精义,是要警戒门徒不要象法利赛人那样爱受人敬重,喜欢被人尊为父老师尊。却不是叫我们不该敬重别人,更不是说我们除了主内弟兄的关系之外,再没有地上父子师生的关系。

    有人说“弟兄”既是《圣经》用作信徒之间彼此的称呼,为什么还要用别的称呼?问题在于是否《圣经》除了“弟兄”之外没有用别的称呼?《圣经》不是也称“使徒”、“教师”、“长老”、“执事”……吗?另一方面“弟兄”在《圣经》中并非专用于称信徒。彼得在教会第一篇讲道中称那天从“天下各国”(徒二5)来的听众(徒二14)为“弟兄们”(徒二29)。保罗又常用“弟兄们”称不信主的犹太人(徒十三26,廿二15,廿三1)。

    此外,保罗接受禁卒称他为“先生”(徒十六30),称腓力斯为“大人”(徒廿四3),称亚基帕为“王”(徒廿六1)。

    “你们都是弟兄”这句话的重点,是指出我们彼此之间的一种相等的地位和关系。但如果以“弟兄”这种称呼作为夸口,以鄙视别的属灵职分,或炫耀自己那一群人比别人更忠于《圣经》,那么“弟兄”这称呼之中所含的傲慢自是的意味,就与主耶稣如此教训门徒的原意相背。这就是按字面意思领会《圣经》,与按字句的精义领悟之不同了。

    读《圣经》的人,要常存谦卑的心,在主的光中认识自己,才不至受各种偏见的蒙蔽。正如待人所说:“在你的光中,我们必得见光。”(诗卅六9

 

例解221:不合情理的误会

 

    太廿三9——“也不要称呼地上的人为父。因为只有一位是你们的父,就是在天上的父。”

    有人因此误以为基督教是目无尊长,甚至父亲师尊都不敬重。这完全误解《圣经》的原意。应按《圣经》其他记载,看主耶稣和使徒们怎样应用这些教训,来得着正解。例如:

 

1)主耶稣在十架上时,对母亲说:“母亲,看你的儿子。”又对那门徒说“看你的母亲……。”(约十九26-27)若主耶稣果真不要我们称地上的人为父亲,为什么竟叫约翰称马利亚为母亲?难道称地上的人为母亲则可以,称父亲则不可以?路加记述基督生平时仍多次提到“他父母……”(路二273348  )。

 

2)使徒保罗教导提摩太说:“不可严责老年人,只要劝他如同父亲……”(提前五1)。保罗不但要我们听从。尊敬自己的父母(弗六1-3;西三20),甚至对待别的长辈,有时也要象敬爱父亲那样劝导他。

 

3)年老的约翰写信给教会时也称地上的人为父——“父老啊,我写信给你们……”(约壹二13-14)。难道这些使徒们还不明白主所说“不要称呼地上的人为父”的意思,而先后一同违背主的话么?其实他们才是真正明白主耶稣的话之真义。各人不要自以为是,好为人师。应存心谦虚,彼此敬重(雅三1)。

 

例解222  :寡妇的小钱与十分之一奉献

 

    路廿一1-4——“耶稣抬头观看,见财主把捐项投在库里。又见一个穷寡妇,投了两个小钱。就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穷寡妇,所投的比众人还多。因为众人都是自己有余,拿出来投在捐项里。但这寡妇是自己不足,把他一切养生的都投上了。”

    有人认为基督徒应当完全奉献,不是单单奉献十分之一。因而引“寡妇的奉献”为例。既然主耶稣称赞寡妇的完全奉献,可见主耶稣不赞成十分之一奉献。

    有时我们热衷于《圣经》某方面的真理,加上在真理上先入为主的观念,使我们对于别方面的真理有抗拒的偏见。这正是其中的一个例子。事实上主耶稣绝不会反对十分之一的奉献。

 

1)主耶稣称赞寡妇之奉献,与他是否赞成十分之一奉献无关。仅与财主们只把有余的钱奉献作比较,相比之下,寡妇的奉献更蒙主悦纳。

 

2)他来是为我们生在律法下,并成全律法。在消极方面,他为我们担当罪;积极方面,他为我们守了全律法,包括礼仪方面的律法。他第八天受割礼,按律法被奉献给神,按时上耶路撒冷守节。法利赛人等一再挑剔他违反安息日,却从没有一次提到他不献十分之一。他若犯了旧约律法所记,就不能把我们从律法下赎出来,使我们在恩典下(罗六14)。

 

3)主耶稣责备法利赛人时曾说:“你们这假冒为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将薄荷、茴香、芹菜,献上十分之一。那律法上更重的事,就是公义、怜悯、信实,反倒不行了。这更重的是你们当行的,那也是不可不行的。”(太廿三23)注意本节末句“那也是不可不行的”,正是指本节上文之十分之一。所以若把《圣经》有关经文合起来看,就不至于受偏见的影响了。

 

例解223  :《圣经》中的误会误传

 

    约廿一22-23“耶稣对他说,我若要他等到我来的时候,与你何干?你跟从我罢。于是这话传在弟兄中间,说那门徒不死。其实那稣不是说他不死。乃是说我若要他等到我来的时候,与你何干?”

    这是《圣经》中很有趣的一项记载。主耶稣在复活显现中与门徒同进了早餐。又考问了彼得的爱心,然后预言彼得年少时随意往来,但“年老的时候……别人要把你束上,带你到不愿意去的地方。”彼得知道自己的将来之后,又问主耶稣关于约翰的前途。

    主耶稣的回答是一句需要思考揣摩的话——“我若要他等到我来的时候,与你何干?”彼得竟误会主的话,以为是主耶稣说约翰不会死;且传给别的弟兄听。所以紧接22节,约翰更正彼得误听误传的话说:“其实耶稣不是说他不死。乃是说我若要他等到我来的时候,与你何干?。”这更正虽没解明下半节的意义;但已确实证明彼得以为主耶稣说的“不死”是误听误传。

    口对口明说的话怎会误会误传?听的人自己先有自己的偏见而未加深思,彼得是急性子的人,还未学会“慢慢的听”。偏见使人误会自己亲耳听的话,且误传给别人。这误听误传的人,竟是将要为主殉道的大使徒彼得!这是多么令人警惕的事啊!但事实却是这样,连彼得也不例外。

 

例解224  :对主的复活听而不闻

 

    太十六21-23——“从此耶稣才指示门徒,他必须上耶路撒冷去,受长老祭司长文士许多的苦,并且被杀,第三日复活。彼得就拉着他,劝他说,主啊,万不可如此,这事必不临到你身上。耶稣转过来,对彼得说,撒但退我后边去罢。你是绊我脚的。因为你不体贴神的意思,只体贴人的意思。”

    这是许多人熟悉的经文。但在此要特别注意的是,彼得与众使徒对主耶稣怎会被钉死,又死而复活,仍未因主这么严厉的斥责彼得——“撒但退我后边去”,而改变他们的偏见。因为此后主还一再提到他自己将怎样受死而三日后复活(太十七22-23,二十19),门徒们仍是听而不闻,未放进心里。例如:

    约翰与雅各在上耶路撒冷的途中,求主让他们二人在他的国里,一个坐右边,一个坐左边(太二十20-23)。证明他们完全未把主的话听进心里。

    此外,主受死时门徒的惊慌逃散;主复活后他们一再表现大惑不解,一再怀疑;甚至在约定相见的加利利山上时,他们见了耶稣就拜他,然而还有人怀疑(太廿八17)。

可见人的许多既有的偏见,如何使人难以领受新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