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灵意套用?

 

例解146:吃灵食喝灵水

 

    林前十1-3——“弟兄们,我不愿意你们不晓得,我们的祖宗从前都在云下,都从海中经过。都在云里海里受洗归了摩西。并且都吃了一样的灵食。喝一样的灵水。所喝的是出于随着他们的灵磐石。那磐石就是基督。”

    这几节经文是保罗典型的灵意套用,即浓缩了旧约记在《圣经》中的历史,按灵意应用在信徒的属灵经历上。那正是他所说:“将属灵的话,解释属灵的事”的例证之一。

    这里所说的“受洗……”“吃……灵食……喝……灵水……”显然都是以色列人过红海、吃吗哪、喝摩西击打磐石所出来的活水之历史事实。却按灵意套用方式,仅用两三节经文,解释了旧约几章《圣经》的记载(出十四章至十七章;民十一章至二十章)。(详参上文〈例解118119〉)

 

例解147:三日内重建圣殿

 

    主耶稣与当日的犹太人辩论时,犹太人要他显个神迹给他们看。主回答说:“你们拆毁这殿,我三日内要再建立起来。犹太人便说,这殿是四十六年才造成的,你三日内就再建立起来么?但那稣这话,是以他的身体为殿。所以到他从死里复活以后,门徒就想起他说过这话,便信了圣经和耶稣所说的。”(约二19-22

    主耶稣明明说是拆毁圣殿三日内可以重建起来。怎么这句话会变成是指他死后三日复活说的呢?但《圣经》自己这样解明了,没有人可以作别的解释。注意这里不但将“圣殿”按灵意指主耶稣的身体,也把拆毁圣殿而三日重建起来,按灵意指主耶稣的死而复活。

    当日的圣殿是真实存在的建筑物,希律王为讨好犹太人,已修建了四十六年(当时还没有完全修好),也是历史的事实。主耶稣不是在虚构一个故事用作寓意的比喻,是把当时实有的圣殿,按属灵意义象征他自己的身体。

    这种“灵意”,与日后新约书信提到教会是耶稣的身体,又是灵宫(弗一22-23;彼前二5)和信徒的身子是圣灵的殿的属灵事实(林前六19)互相吻合。后者也不是任何一种寓意故事或比喻。教会是基督的身体和属灵的殿,是属灵的事实。

 

例解148:神喜爱怜恤

 

    太十二7——“‘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你们若明白这话的意思,就不将无罪的,当作有罪的了。”

    在马太福音十二章1-8节这段经文里,主耶稣和法利赛人辩论安息日的问题,因为他的门徒在安息日摘了些麦穗吃,法利赛人说他们犯了安息日。我们注意本段经文,主耶稣引用了两件旧约史事,替他的门徒辩护:

 

1)大卫和跟从他的人在饥饿时,进入神的圣殿吃了陈设饼。这些饼本来不是他和跟从他的人可以吃的,只有祭司才可以吃(利廿四5-9)。当时大卫因逃避扫罗,走到祭司亚希米勒那里,请求给他饼吃。亚希米勒因只有陈设饼,没有其他的饼,就将陈设饼给了大卫(撒上廿一1-6)。

 

2)律法书记着当安息日祭司在圣殿里犯安息日,还是没有罪。这件事,实际上指旧约时代,祭司在安息日仍要照常献祭说的(参民廿八9-10)。此外,犹太人的男丁生下来第八日一定要受割礼,而这“第八日”很可能会碰到安息日。这样祭司虽在安息日,也替孩子行割礼,也是作工。请比较以下经文:

    约七23——主耶稣对犹太人说:“人若在安息日受割礼,免得违背摩西的律法,我在安息日叫一个人全然好了,你们就向我生气么?”

 

3)在此,我们注意主耶稣怎样引证这两件事为例证,为他的门徒辩解:大卫吃陈设饼和祭司在圣殿里犯安息日也算无罪。这两件事,跟当时门徒在安息日掏麦穗吃,有什么连带关系呢?主耶稣在这里显然不是按字义而是按灵意(或精义)来引用那两个例子。

 

4)注意下文——太十二6-7——“……我告诉你们,在这里有一人比殿更大。‘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你们若明白这话的意思,就不将无罪的,当作有罪了。”因为律法最终目的,其实不是教导人怎样祭祀,而是教导人知道神所喜爱的是怜恤;不是教导人怎样守礼仪,而是教导人怎样实际行神所喜悦的事。大卫是受过神膏抹的人,又是合神心意的王。他在饥饿时,祭司将分别为圣的饼给他和属他的人吃,并没有什么不对。

 

5)照样祭司在圣殿里犯安息日也不算有罪;因为安息日的意义是要教导人学习敬拜神、事奉神。而祭司在圣殿里所做的全都是事奉神的事。所以按属灵的意义来说,祭司在圣殿里犯安息日,仍然符合神设立安息日的本意。这两件事的精义都符合“神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的原则。

    而当日立与门徒为拯救人的灵魂奔走劳碌,虽然在安息日经过麦田掏了些麦穗吃,与神设立安息日,为教人学习事奉神及“神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的本意相合。

    所以,主耶稣在此是按灵意引用旧约。我们不该把灵意“丑化”,反而容让“私意”或“人意”的曲解《圣经》,随意假借《圣经》的权威,成就个人或团体的主张。

    我们再看使徒保罗,在他的书信里也有不少灵意的用法。

 

例解149:逾越节的“基督”

 

    林前五7-8——“你们既是无酵的面,应当把旧酵除净,好使你们成为新团。因为我们逾越节的羔羊基督,已经被杀献祭了。所以我们守这节不可用旧酵,也不可用恶毒邪恶的酵,只用诚实真正的无酵饼。”

    逾越节的羔羊是预表基督(参<例解191>)。为什么逾越节羔羊预表基督?因为使徒这样按灵意引用了(参<例解175>)。

 

    注意保罗怎样说:“因为我们逾越节的羔羊基督,已经被杀献祭了。”“羔羊”二字原文是没有的。中文和合本旁边也有小点。英文《圣经》译作“逾越节的基督”。“逾越节的基督”这句话讲起来按理是不通的。因为逾越节属旧约历史,基督却是新约的人物。逾越节开始时那里会有基督?保罗在这里实际上是说,基督就是逾越节羔羊所预表的那一位;但保罗在这里并不解释,而是直接将“基督”取代了“羔羊”。这种用法是不是灵意的套用呢?保罗不是在讲比喻,是在引用旧约历史。我们所以会知道羔羊预表基督,正是因为他这样按灵意引用。如果我们不同意“灵意”这个词,不妨用其他讲法,但仍不能否认《圣经》中确有那么一种用法。

 

    新约的作者引用旧约时,有一种习惯,就是将旧约那些具有属灵意义的人、事、或物,不加解释地直接用基督“代入”。下文第8节也是这样:“我们守这节不可用旧酵,也不可用恶毒邪恶的酵,只用诚实真正的无酵饼。”本节经文就相当明显的是按灵意引用的例子。因“我们”(信徒)根本不守逾越节或除酵节,更不用吃无酵饼。但保罗在这里所说的“不可用旧酵,恶毒邪恶的酵,只用诚实真正的无酵饼”,全都是按灵意的讲法。

 

    这样的引用虽含暗喻性质,使徒不是在创制一些新的比喻性的辞汇,而是在引用旧约的历史事实。那些历史本身是事实,不是暗喻。却具有属灵意义,其被选记在《圣经》中之目的,为要警戒现代的信徒,在属灵的生活与事奉上吸取教训。

 

例解150:多收的没有余

 

    林后八15——“如经上所记:‘多收的也没有余,少收的也没有缺。’”

    注意哥林多后书八章全章是劝勉哥林多人为耶路撒冷圣徒的缺乏奉献金钱。15节这句话是引证出埃及记十六章18节。按历史的事实是记载当时以色列人收取吗哪的情形。他们每人每日只可以收一俄梅珥,多收的存到第二天就会发臭。所以多收的也没有余,一定要分给人。这样少收的也就没有缺了;因为那多收的补足了他们所缺的。

 

    注意保罗怎样把这句话应用在基督徒身上?本来吗哪是预表那稣基督是我们天上的粮食。那么分吗哪的意思岂不是将基督分给人?但保罗在这里不是这样的用法,他是用在信徒在财物上彼此互相帮助。有余的帮助那些有缺的。这明显的是一种属灵的或精义的引用。如果不是按灵意,根本不能将旧约的历史应用在基督徒彼此帮助上。

    但另一方面,我们只能按新约使徒们所引用的经文来领会旧约,因为这就是使徒解释旧约的一种方式。这是《圣经》中的释经,我们不可以随意作别的解释,更不应按“人意”曲解。

 

例解151:人算什么

 

    来二6-8——“但有人在经上某处证明说:‘人算什么,你竟顾念他,世人算什么,你竟眷顾他。你叫他比天使微小一点,赐他荣耀尊贵为冠冕,并将你手所造的都派他管理,叫万物都服在他的脚下。’……”

    注意6节开头所讲的“人”,按历史的事实本来是指亚当。但若从6节读到9节时,就发觉作者将发生在亚当的事实,套用在基督身上,而完全没有解明,神将他手所造的派亚当管理,就是要表明神“将万物服在耶稣脚下”。写书的神仆直接把“历史”应用在基督身上。这是《圣经》本身的解经法。整卷希伯来书常用这类“代入”或“套用”的解经法。唯有这样浓缩的套用,才可以用短短的十三章经文,解释了整个律法的精义,与救恩的重要教义。(参<例解5>及(例解165))

 

例解152:“恩膏”在凡事上教训你们

 

    约壹二27——“你们从主所受的恩膏……在凡事上教训你们。这恩膏是真的,不是假的。你们要按这恩膏的教训,住在主里面。”旧约以色列人建造会幕时,神曾吩咐摩西,要为圣所配制特别的圣膏油。其配方如下:

   “你要取上品的香料,就是流质的没药五百舍客勒,香肉桂一半,就是二百五十舍客勒,菖蒲二百五十舍客勒,桂皮五百舍客勒,都按着圣所的平,又取橄榄油一欣。按作香之法,调和作成圣膏油。”(出三十23-25,参22-33)调制成圣膏油用以膏抹一切会幕的主要圣物,如约柜、香坛、……等,及其附属器皿。凡被膏抹了的就成为圣(意指归神专用而分别为圣)。民间不许用同样配方或仿制这种圣膏油。祭司就职礼时,要用这特制的圣膏油膏抹。后来,神所选立的君王与先知都要被圣膏油膏抹,如大卫(撒上十六13),以利沙(王上十九16)等。

    所以“基督”是受膏者的意思,就是他是被神膏立要差到世上作万人的救主、君王、祭司、先知的那一位。所以旧约弥赛亚的观念,是包括那要来的一位救主、先知、祭司、君王……这些意义在内的。但新约使徒却把这观念也应用在领受圣灵,从神而生的人身上。(参林后一21-22 

    在此,使徒约翰实际上是按旧约圣膏油的背景,讲到圣灵在信徒身上的工作。圣灵会在凡事上教训我们,合乎主耶稣在约翰福音十四章16节的意义。但我们要注意,约翰在这里也是没有解释的,直接将旧约的“恩膏”用以预表圣灵的工作。对照:

    林后一21-22——“那在基督里……膏我们的,就是神……”。下句跟着说:“并赐圣灵在我们心里作凭据。”再比较:

    约壹二20——“你们从那圣者受了恩膏,并且知道这一切的事。”

    这样我们可以确定约翰壹书二章2027节所讲的“恩膏”是指圣灵。使徒这类按属灵意义的用法,直接的解释了旧约被膏油膏抹的人,是预表新约受圣灵膏抹的人,就是归神为圣,属神的人了。

例解153:大卫必作王直到永远

 

    旧约先知书也有不少灵意的用法,兹举一、二例,如:

    结卅七2425——“我的仆人大卫,必作他们的王。众民必归一个牧人……我的仆人大卫,必作他们的王,直到永远。”(参结卅四24

    以西结说这句话的时候,大卫早已死了,而且以色列国和犹大国都已亡国了。为什么以西结还说:“我的仆人大卫必作他们的王”呢?这“大卫”必定另有象征的灵意了。实际上这是指基督必作王直到永远。以西结断不会这样糊涂,把历史当作预言。所以《圣经》有些用法,确是有灵意的。按这个例子来说,绝不能说是比喻或精义,只能说是按灵意所说的预言。因大卫是一个人,不是一篇文章。

    此外,绝大部分“预表”的解释,都是根据新约使徒的灵意引用旧约,未能尽述。但列举以上的例子,目的是在讲明,要明白《圣经》原来的“灵意”(精义)是《圣经》本来的要求。新约解释旧约,是“《圣经》的”释经法。为什么不按照《圣经》的用法领会《圣经》?为什么要按照人的传统丑化凡“属灵的”事呢?

 

例解154:耶洗别

 

    启二20——“然而有一件事我要责备你,就是你容让那自称是先知的妇人耶洗别教导我的仆人,引诱他们行奸淫,吃祭偶象之物……。”

    这是使徒约翰奉命写信给推雅推喇的教会时的责备。耶洗别是以色列国的第七千王亚哈的王后。到使徒约翰写信时,相隔了将近九百年,早已消化灭没了。怎会又在推雅推喇的教会出现?而且这里所说的耶洗别,诱惑人拜偶象的情形,正象历史上亚哈的王后耶洗别那样热心。显然使徒是把旧约那使以色列全国深陷拜偶象罪中的耶洗别,按灵意套用在使徒约翰晚年时代的推雅推喇教会之异端身上。

    各时代异端的出现,虽各按不同的理论和方法出现,却都出于同一背景——撒但。使徒按照主的命令在书信中如此应用,因为他们虽然所处的时代和表现的型态有利,但在诱惑人背叛神的来源、效果、和目的上,都是一样的。新约《圣经》一再的作出这种引用,表示旧约历史并非单单为以色列国写的历史,乃是为教训众信徒而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