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和平的旨意(第四十至四十八章)
在宣告和平的旨意时,先知首先说出一段解释性的前言;接着依次论到耶和华的威严,耶和华的宣言,耶和华的信息,耶和华的权能,以及耶和华的恩慈。
1.开场白(四十1—11)
开头的一段经文,是「和平的预言」这一阶段信息的开场白。他以一段宣告开始,指明后面要论到的一切默示;然后论及为神造一条大路;最后是对先知的托付,要他向耶路撒冷报好消息。
a.默示(四十1—2)
这段开头的一句话,「你们要安慰,安慰我的百姓,」启示了接下去一直到本书结束时的一切默示。前面论过的第一阶段的全部信息,都是建基于一个事实上——神的审判最终是要获致和平。因此这第三阶段的中心思想是通过审判的过程以建立和平。第一阶段的特点是审判,最后一阶段的特点是和平。
在这里,我们必须认出这一句开场白和第一阶段最后的几句话之间的密切关系。我们已经看过,第二阶段是历史性的,他的价值只是提供一些历史事件,以帮助我们解释先知教训的原因和方法。在第一阶段论到审判的预言中,最后的展望是看到普世的荒凉,随后接着的是普世的复兴。那阶段最后的几句话是,「永乐必归到他们的头上,他们必得着欢喜快乐,忧愁叹息尽都逃避。」而我们现在研读的第三阶段,一开始就说,「你们要安慰,安慰我的百姓。」两者之间的关联和彼此的关系一目了然。
先知首先扼要地说出他所要传达的是安慰的信息。神要他「说安慰的话」,就是对耶路撒冷的心说话,因为「他争战的日子」——就是他长期以来所受的痛苦「已满了」,「他的罪孽赦免了」,也就是他的刑罚到此结束,因为他已经「加倍受罚」。
前面的一切信息,主要的思想是:审判的目的是为了和平。最后一阶段的默示则是:审判完成时,和平就要降临。
b.道路(四十3—8)
然后先知用象徵性的言语来描述完成耶和华旨意的方法。他听到两个声音,先述说耶和华的来临,然后宣告他必然得胜。
第一个声音(四十3— 5):是呼召百姓预备耶和华的路。这包括宣告他的来临。这里用「旷野」和「沙漠」,表示他认识到大地的荒凉,也表示必有复兴,因为耶和华要在旷野行走,
并在沙漠中找到他的道路。
后面接着描述所必须作的预备。一切山洼都要填满,大小山冈都要削平。一切道路都要修直、改为平坦,以让耶和华经过。
接着他抛开细节,直接宣告耶和华来临的意义。他的荣耀必然显现,凡有血气的必一同看见。这些事都是必然而确定的,因为这是耶和华亲口说的。
第二个声音(四十6一 8):命令这位先知「你喊叫吧!」很自然的,他乍听之下立刻反问,「我喊叫什么呢?」答案是,要宣告当耶和华在他旨意的道路上运行时,人要抵挡他的大能是多么不可能的。他宣告,「我们神的话,必永远立定。」再一次肯定他必然得胜。
c.托付(四十9—11)
开场白的最后一部分,是记录给先知的托付和他的顺服。宣告这信息的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他必须上到高山,也就是视野辽阔之处;第二,他要毫无惧怕地极力宣扬他的信息。
然后,神以一个简短而概括的宣告,「看哪,你们的神。」将这信息的整个重点交给他。长久以来百姓的眼目不是定睛望他们的敌人,就是望他们的王和官长。事实证明,他们的敌人比他们的王和官长要强壮得多;而他们的王和官长对神和对百姓都未尽到职守。因此这个希望和安慰的预言中最崇高和总括性的一句话是,「看哪,你们的神。」
先知接着说出有关耶和华的两重真理,在下面的信息里他将要详细地解释这个真理的性质和方法。他首先宣告耶和华是那一位大能者,他要临到,掌权管理,无人能抗拒他的大能。其次是关于他的牧者性情。这说明了敌人无法在他面前站立,同时也预言那因官长的失败而四散、受伤的百姓,要得到复兴。
2.耶和华的威严(四十12—31)
这位先知详尽地宣告耶和华是全能者。首先介绍他的威严,接着他将神与假神比较,并且用不同的表现方式来说明他所彰显的威严。
a.基本的(四十12一17)
耶和华的威严首先表现在他的大能里。这可以从受造物的完美调和中看出来:用手心量诸水,用手虎口量苍天,用升斗量尘土,用秤量山岭和冈陵。上面每一句话都说明了耶和华完成这些事都是轻而易举的。在他看来,整个受造之物都是耶和华的大能所认识、所命定、所支持的。
这段经文也启示了耶和华的智慧。他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这些问题没有答案。人只得承认一个事实:耶和华的作为是不需要别人的指示和教导的。
他这种基本的大能,最后彰显在他管理万物的事上。万物都是他凭自己的智慧和全备的大能所创造的。人一向视为伟大的东西——列国、众海岛,一旦与神放在一起比较,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b.比较(四十18—20)
这位先知看见了神的大能以后,首先建议,然后否认,最后证明人不能将任何事与神比较。这整段预言性的话都是针对一个目标——呼召百姓离弃他们的偶像,转过来认识耶和华,
并且敬拜、服事他。以下接着的信息里,他对偶像和神有更详细的比较。这比较现在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在看见了神的大能、智慧、管理所彰显的威严之后,他就兴起一个疑问:谁能与神相比呢?除了关于神的真理,还有什么思想能与他相比呢?在先知看来,这个问题本身就足以启示与神较量是不可能的。
不过他立刻转而以偶像作例证,描述工人如何铸造铜像,银匠又用金裹上,也有人用耐久的木材雕刻木制的偶像。这些都是人的工作,想要使偶像维持长久。他们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这一个目的。可是从以赛亚所描述他们的活动看,显然他们是必然要失败的。他并没有说这种比较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必要这样争论。从耶和华大能和智慧的创造,以及他管理的完美和谐中所显示的威严,就能启示一件事实,如果人想用微弱的工作取代耶和华,实在是愚不可及的;他们自己若与耶和华相比,也算不了什么。
c.彰显(四十21一31)
最后,这位先知指明,耶和华的威严是彰显在他的创造、他的管理天地、以及他对待以色列的恩典中。
创造(四十21):先知用他们自己的圣书,提醒他们耶和华的威严。他问他们是否知道,或听说过,或有人告诉过他们创造天地、立地的根基之故事?他们若接受这个熟悉的真理,就必须承认耶和华的威严是至高无上、无与伦比的。
管理(四十22—26):更进一步,我们可以在他完美的管理中,看见他的威严。他坐在地球大圈之上,人在他面前就显得极其渺小。他铺张穹苍如幔子,展开诸天如可住的帐棚,以建立整个宇宙的秩序。这个比喻很美丽,而且含义丰富。以赛亚用这个比喻唤起人们注意大地和他四围的穹苍,他们好像用纱作的幔子(这是希伯来文「幔子」一字原来的含义)。他提醒他们,在这个包裹着整个地球的幔子里面,有耶和华在那里。那并不是他最终的居所,也不是他惟一的居所。他只不过是一个帐棚,暗示他与整个地球及其上的居民如何亲近。这位神不只是存在而已,他也实际地掌权管理;因着他管理的作为,地上一切君王、官长都要完全在他的控制之下,他们若违背他的旨意,就必摇动,被风一吹就倒了。
他的管理更延伸到诸天,这诸天好像幔子,好像那表明他临近地上事物的帐棚。先知再一次向那些想与神相比的人挑战,命令他们向上举目,观看诸天的奇妙,并且看清这一切都是神所创造的。他掌管一切,他要以智慧数点他们,好像数点军队一样;又因他的大能大力,他们要被保全,一个也不缺。
恩典(四十27—31):最后,他转过来直接对百姓说话;根据他们的历史,对他们提出呼吁;并指出他的恩典所启示出来的威严。当时环境的黑暗,以及他们的昏蒙,使得他们不信神。因此他们诉苦说,他们的道路向耶和华隐藏,他们的冤屈神也不查问。这位先知既已一再强调神临近和管理的真理,就问他们为何要这样诉苦?
难道他们不知道那永存的创造主,他的能力永不疲乏,永不困倦?
凡需要的人,都可以支取他的能力。人一切的力量最后终必枯竭。即使在人生最充满精力、才干的年代,这些少年人也终必疲乏、失败、跌倒。人若与神有正当的关系,就不致失败。得力量的条件乃是:人必须等候耶和华。人若符合这个条件,即使有疲乏、困倦,也必能重新得力。这位先知选择了一些不寻常的词汇来描述这种重新得力的经历,并藉此启示那些等候耶和华的人将得到多么大的能力。我们看了这些描述,很容易会认为得力的过程应该是由走而跑,由跑而飞。但先知实际上一开始是提到飞,然后是跑,最后才提到走。在这里,他体认到有关人类的需要最真实、最深刻的经历。在能够展翅高飞的日子,人不会像在风沙滚滚的道路上奔跑时那样,感觉到需要帮助。而当人既不能展翅高飞,也无法在道路上奔跑,只能耐心、持续地步行时,才会最迫切地感觉到需要帮助。然而这一切日子,在神里面总有能力。在展翅上腾的日子,那些等候耶和华的人,就像鹰一样安然飞翔。在奔跑的日子,那些等候耶和华的人,能持续奔跑而不困倦。在步行的日子,那些等候耶和华的人,能行走却不疲乏。
他的百姓软弱疲乏时,耶和华就以耐心去帮助、支持他们。这恩典启示出耶和华的威严。这方法远比他管理宇宙的权威,以及令人生畏的创造大能和智慧,更能启示他的威严。
3.耶和华的宣言(第四十一至四十二章)
以赛亚这样宣告了耶和华的威严以后,又发出他的宣言。这个宣言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挑战性的导言,第二部分是宣言的中心,第三部分是先知结束的呼吁。
a.挑战性的导言(四十一1—29)
这一部分又可分成四小段。第一是耶和华以古列向他的百姓挑战;第二是他宣告对以色列的和平旨意;第三是他重述他的挑战,但这一次是针对偶像的;第四是他自己的答覆。
以古列向百姓挑战(四十一1一7):耶和华叫众海岛近前来彼此辩论,要他们好好思想他所要说的话。
然后以赛亚假设他们是活在他所预言的那个环境中,而向他们提出挑战。(我觉得最好在此提醒读者注意一个事实,就是我个人将这些预言看作是事情发生之前的预告,而不是事情发生之后的默想。事实上,以赛亚天然的能力当然不可能知道他所描述的这些事,即使他有政治家的眼光,也不可能知道。但这不仅无关紧要,反而增加了这段经文的价值。当然那些根本就否定预言可能性的人,他们就必须对这些记载另作解释。但是那些同意彼得所谓人能受「圣灵感动」说出神话语来的人,就没有这些难处。)他的挑战以「谁?」开头,也以「谁?」作结束。在这两句问话中间,描述了古列的战役。读这段经文时,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我们必须看出,先知说到古列时所用的代名词,和说到在古列背后又藉着古列行动的那一位时所用的代名词,两者之间的区别。「他(中文圣经译作耶和华)将列国交给他,使他管辖君王。」这里出现了两个人,「他」是指授权给古列的那一位;「他」是指古列。接下去的宣告也是一样,「(他)把他们如灰尘交与他的刀,如风吹的碎秕交与他的弓。」第一个「他」是指至高无上的那一位,「他的」则是指古列,将成为他的工具。这段宣告的第三部分中,所有的第三人称都是指古列。「他追赶他们,走他所未走的道。」这里看见古列已踏上征途,这是一条征服新领土的胜利之路。这个挑战是:谁将在古列的背后,又藉着古列征服列邦?
然后,答案出现了,「就是我耶和华,我是首先的,也与末后的同在。」
众民看见古列屡战屡胜时,将大大战兢害怕,纷纷设法保障自己的安全。这里描述了这一切的情形。首先说到众民的惧怕,然后宣告他们将因惧怕而彼此结盟互相鼓励,最后描写他们如何制造新的偶像,显然他们寄望这些偶像能拯救他们脱离古列的征服。在这个挑战中,可以认出以赛亚前面论到耶和华的威严时所作的那种比较或对照。我们看见神在使用古列,而人们却制造偶像来拯救他们脱离古列的手。
对以色列的和平旨意(四十一8—20):紧接着的是耶和华对他百姓的和平旨意,这和前面忧烦的众民之图画恰成一个对比。他们是被掠选、被领来的。回顾过去,他们是神的朋友亚伯拉罕的后裔。目前他们虽然困难重重,但他们必不会被弃绝。耶和华应许要与他们同在,并且作他们随时的帮助。
因此他宣告他们的仇敌必要灭亡,以色列要寻找他们的仇敌,却找不着。这一切都是耶和华伸手相助的结果。
最后,他应许他们必要复兴。首先,应许他们要恢复力量,足以克服敌人;第二,他用物质的丰盛、多产来表达他们将得到昌盛;最后,神当初造这个国家的旨意将成就,就是他们要向别的国家和众民见证耶和华的大和管理。
挑战的重述(四十一21—24):耶和华的挑战又再次出现。前面那一个挑战是针对百姓的,问他们说神是谁?现在这个挑战是针对假神的,要他们证明自己的才智和能力。他首先要求他们说明过去的事,然后要他们预言将来的事,最后显然是在讽刺他们,要他们或降福,或降祸,好让人知道他们是神。
这个挑战的结尾充满轻视的意味,宣称他们是虚无的,他们什么也不能作;因此断言那些拜他们的人是可憎恶的。
耶和华自己的答覆(四十一25—29):这个挑战性的宣言,最后一小段是耶和华详细地回答他所问的问题。他一开始,就把未来当现在,并且再一次清楚宣告说是他兴起古列,也是他在指导古列的军队节节胜利。
作了这个声明以后,神又重复一个问题,再度在假神和耶和华之间作了一番比较。他问道:谁从起初指明这事呢?因为谁若这样作,就是证实了其预言得到应验。一切的假神都未曾指明这事。只有耶和华,他早就如此宣告过,说他将要赐给耶路撒冷「一位报好信息的」。
这段导言的最后,是宣告假神的不答一言,因此他宣称那些偶像都是虚假的。
b.宣言的中心(四十二1一9)
现在,这个宣告将耶和华的仆人引介出来。在挑战性的导言中,耶和华启示他自己管辖着人的事务,他也声明即使是征服者古列,亦在他的控制之下;他并且启示他恒久以来为以色列所存的一个理想,就是那位他拣选的仆人。先知的眼光现在看到一切的管辖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他不仅像古列一样,受耶和华的催逼,他的心意也与耶和华相合;他也不像以色列那样,失败跌倒,需要神怜悯的作为,他永不失败,他不管在施恩典或审判时,都是神完美的器皿。
这个宣言的中心可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将焦点集中在耶和华的仆人身上,第二部分在介绍耶和华和他仆人的关系。
耶和华的仆人(四十二1—4):这位先知的宣告,首先论到符合完美仆人理想的那一位之显现。耶和华形容他是「我的仆人」,是耶和华所扶持的。
耶和华以「我所拣选的」描述这仆人与耶和华之间的关系,并说他是耶和华所喜悦的。
耶和华又以「我的灵」描述他服事的装备,这灵是耶和华赐给他的。
至于这仆人的使命,则表达在一句简短的话中,「他必将公理传给外邦。」这句话虽然短,但就以色列的历史来看,却有丰富的含义。神拣选并保守亚伯拉罕的后裔以色列的目的,是要使他成为别国的祝福。虽然以色列失败了,但神理想的仆人却要完成这使命。「他必将公理传给外邦。」
接着就描述神这位仆人所用的方法。新约马太福音对这一段经文的引用(十二20),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得更清楚。为了完成耶和华的旨意,他的仆人首先负有一个恩典的使命,然后是一个公理的使命。
恩典的使命之特色是安静;人通常用来建立国度的一切事物都要止息。「他不喧嚷,不扬声,也不使街上听见他的声音。」更进一步,在施行思典的时候,他以忍耐的方法对待他的仇敌。「压伤的芦苇他不折断;将残的灯火他不吹灭。」压伤的芦苇象徵软弱的益发软弱;将残的灯火形容一个终将导致毁灭的原则仍在运用。在恩典的使命这个阶段中,神的仆人不会加速灭亡的来临;他既不折断压伤的芦苇,也不吹灭将残的灯火。他只是耐心地等待。
在恩典的方法之外,还有公理的方法。预言的话说,「他凭真实将公理传开。」马太引用这预言时,将这个有关公理的宣告和紧接着发生的事并提,以解释这预言。
压伤的芦苇他不折断,
将残的灯火他不吹灭。
等他施行公理,叫公理得胜。
显然,当他采用公理的方法时,他就要折断压伤的芦苇,吹灭将残的灯火。
最后他宣告耶和华仆人的大能,这些话将他和他的敌人作了一个明显的对比。他在恩典的使命中,以耐心对待仇敌;但在他审判的日子,他就要毁灭他们。「他不灰心」是指对待将残的灯火;「也不丧胆」是指对待压伤的芦苇;「直到他在地上设立公理。」就像论到耶和华的威严时,先知将假神和耶和华作了一个对比;此处他也将耶和华仆人的仇敌之软弱,和他
的大能作了一个对比。
耶和华和他仆人(四十二5一9):现在宣告耶和华和他仆人之间的关系。前面说明耶和华的威严时所论到的一切真理,都在这里以浓缩的方式重复出现:他是天、地、众人的创造者,也是扶持者。
耶和华的仆人是他所召的,所搀扶的,最后也是他所任命的,以使他成为列国的祝福。他在他们中间的工作,乃是作他们的光,领他们脱离一切的捆绑。
最后以耶和华的话,来结束有关这仆人的宣告。耶和华宣称他必不将他的荣耀归给假神,也不归给雕刻的偶像。他这样的宣告有一个证据,就是他先前宣告的事都已经成就了。
C.结束的呼吁(四十二10—25)
这宣言是以一大段经文作结束。这段经文首先包括一首信心之歌,其次是重新宣告耶和华的旨意,最后是先知对百姓的呼吁。
信心之歌(四十一10—13):由于看到了耶和华仆人的异象,以及他与耶和华之间的关系,这位先知立刻发出了一首信心之歌;在这首歌里面,他呼召全地都要将荣耀归给耶和华。他的呼吁是普遍性的。这歌必须从地极发出,并且所有的人都要同声歌唱。航海的,和海中所有的,海岛和其上的居民都要歌唱;旷野和其中的城邑,圣地之上的各村庄都当扬声;西拉的居民也要在山顶欢呼。
这首歌乃是归荣耀与耶和华,因为他要像勇士一样出去征战,而且他必要胜过他的仇敌。
耶和华的旨意(四十二14—17):先知的话现在转变成耶和华自己的语气,他亲自凭他的永存说话,宣告他长久以来一直忍耐,现在他要以大能采取实际的行动。先前说到的是神的仆人所用的方法,现在他则说,这就是他自己所用的方法。他长久以来所采取的是恩典的方法,他一直闭口不言、静默不语、「不喧嚷、不扬声,也不使街上听见他的声音。」如今方法改变了,他要喊叫,他要急气喘哮,使大山小冈变为荒场。并且要像这先知在信心之歌中所宣告的,他要以他的大能建立公理。
他如此热切的结果,是导致和平的建立。困乏人要得到帮助;瞎眼的(就是他失败的百姓)要被引领,以明白他最初的旨意;拜偶像的人要因困乏人得帮助而感到困惑。
先知的呼吁(四十二18一25):先知再度向百姓发出直接的呼吁。他要耳聋的去听,眼瞎的去看。然后他描述何以如此称他们。虽然神的旨意是要他们成为耶和华的仆人和使者,但他们却仍然眼瞎耳聋。他们看见了,却不能领会。
耶和华因公义的缘故赐下律法,目的在使他们完成他的旨意。
但因为他们不肯顺服,他们必受痛苦;这百姓要被抢被夺,锁在坑中,隐藏在狱里,成为掠物和掳物。
看到这一些事情之后,先知以问话的形式向他们提出一个基本的呼吁,「你们中间谁肯侧耳听此,谁肯留心而听,以防将来呢?」
这个宣言的结尾,提到雅各所受的苦难。他所经历的一切痛苦,都是对他的罪的刑罚;然而尽管刑罚多么猛烈,他仍然无动于衷。
4.耶和华的信息(第四十三至四十五章)
紧接着这宣言后面的,是耶和华的七个信息,每一个信息都以「耶和华如此说」作引介。这些信息所默示的乃是耶和华对他百姓的旨意。他们分别论到他对他百姓的永久旨意;他目前拯救的旨意;他的能力和偶像的能力之比较;他权能的宣告;对古列的托付;对以色列的最终旨意;对地极之人的旨意。
a.他对百姓的永久旨意(四十三1一13)
这段信息是要教导人,耶和华的旨意是无法改变的。他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论到耶和华永久的态度,第二部分宣告他目前的旨意。
他永久的态度(四十三1— 7):他永久的态度就是爱,这可以从他在这里所作的应许得到断言。因为他过去确会施行过救赎,所以这里的应许就更加有力。耶和华首先呼召百姓回忆过去的事情,用这些事情来说明他目前的旨意。他们过去从水中经过、趟过江河、从火中行走,都不曾受到伤害,因此他们现在经历相同的遭遇时,神也会保全他们。他已经把埃及、古实和西巴作为以色列的赎价,所以他已使人代替他们,使列邦替换他们的生命。过去的事实就足以启示眼前的事。
由于耶和华是永存的,因此可以确信他将要召聚他四散的百姓。这个眼前的事实可以保证未来。
然后他应许一定要拯救他们,结果北方、南方都要交出他的子民。他们这样作,是因他以前对待他子民的作为;他用三句话概括他的作为,「我创造的,」「我所作成,」「我造作的」——第一句指出神最初创造的作为;第二句指出他用的方法,就像窑匠踹泥一样,他有统辖的权利;第三句极其简单,承认器皿只是耶和华的作为所产生的结果。因此这等于宣告,未来是取决于过去的。
他目前的旨意(四十三8—13):耶和华然后宣告,他眼前的旨意是要将有眼而瞎,有耳而聋的民带出来。我们可以在前面宣言的结尾先知所作的呼吁中,找到有关这些比喻的释。他在那段呼吁里用瞎眼和耳聋来描述神百姓的败坏。神目前的旨意,是要拯救他们脱离这种败坏的光景,这样他们才能完成神最初的旨意。
耶和华再一次向列国和众民挑战,要他们以事实证明他们先前的预言;不然的话,他们就要承认有关耶和华的那见证是真的。我们可以参考前面耶和华的宣言中的第一段,他在那儿也是用同样的方式向众民和偶像挑战。
耶和华向列邦众民挑战,要他们拿出证据之后,又接着宣告说,他的百姓就是他的见证和仆人。他们要见证的,就是他自己的真理,因此他们必须先认识他,并信服他。有了这个基础以后,他们才能宣告他是惟一的神,是耶和华,除他以外没有救主。他所宣告的这一切,他都曾教导他们,所以他们能为他作见证。这里启示了他对他百姓最初的旨意,就是要以色列成为见证神真理的工具。
最后,虽然以色列彻底失败了,他还是要得到最终的拯救,并且完成他作见证的使命,因为耶和华是神,他能这样作。这个信息的结尾是一个宣告和一项挑战,「我要行事,谁能阻止呢?」这个宣告可以从他对待他百姓的历史,以及他永久与他们同在的事实得到证明。他的旨意永不改变,他有足够的能力去完成他的旨意。
b.他目前拯救的旨意(四十三14一四十四5)
第二个信息拾起了第一个信息所留下来的话题,并详尽地描述耶和华目前拯救的旨意。他包括关于他们的敌人必遭毁灭的宣告,对以色列的呼吁,以及一个应许。
敌人的毁灭(四十三14—21):耶和华再度介绍自己是救赎主,是以色列的圣者,他保证他已决心要毁灭他们的敌人。他首先宣告他的作为,然后肯定他的旨意。他已经开始行动,因为他已打发人到巴比伦去,他的旨意是要使百姓因此被掳、受苦。
由于这个宣告看起来不大可能,所以他重述他是耶和华,是以色列的圣者,是以色列的创造者和君王。
在这些自我启示的话之外,他又提醒他们,他曾在带领他百姓出埃及的事上彰显出他的大能。那时他在沧海中开道,在大水中开路;他使埃及的兵力崩溃,彻底毁灭了他。
在这个宣告的中途,他为了鼓励忠信之人,便呼吁他们回顾过去的历史,他们已经逐渐忘记从前的事,也不思想古时的事。
过去的事将被新的取代,但这些新事也需要参考历史的事件来说明。他如何在过去为他们在旷野开路,在沙漠开江河,现在他也会照样行,好让他的选民,就是他为自己所造的,能述说他的美德。
对以色列的呼吁(四十三22一28):这个信息的第二部分是对以色列的呼吁。他首先描述他们的罪,第一个罪是遗忘的罪。他们不顾念他在他们身上的旨意,和他为他们所作的一切救赎工作,反而遗忘了他,对他厌烦。
这种遗忘的罪表现在他们的冷漠上。这里耶和华的抱怨必须和先知信息中其他的抱怨放在一起看。这些百姓并不是真的废弃了崇拜的外表仪式。耶和华似乎厌烦他们的祭物和供物。他们的冷漠可以在一个事实上表现出来,那就是他们的献祭已流于刻板的仪式,缺乏爱心的敬拜和服事。
他们第二个罪就是他们让耶和华痛苦,使他服劳,又使他因他们的罪孽厌烦。
他描述他们的罪之后,又以充满恩慈的话宣告他的赦免。他要他们来与他一同辩论,好使他们能为自己辩护。这两个宣告,「我因你的罪恶服劳」和「惟有我为自己的缘故涂抹你的过犯你我可以一同辩论,你可以自显为义」之间有极密切的关系。因为罪给耶和华带来伤害,他同意承担这些伤害,这种恩慈使他愿意赦免罪人,并且打开一条通路,让他们与神
辩论,以辩明他们的义。
这个呼吁的最后几句话是在解释他们所受的惩罚。临到他们的一切祸害(包括雅各受咒诅,以色列被辱骂)都是因为他们犯罪,抵挡神的结果。
应许(四十四1一5):这个信息的最后一部分,是一个恩慈的应许,应许要将神的灵浇灌而下。同时描述将临到以色列的祝福、复兴、更新,以及这些事对百姓的影响。
耶和华首先提醒他们,他和他百姓之间的关系。他论到雅各是他的仆人,以色列是他拣选的;并再度宣告以色列是他所造的,他仍要帮助他。基于这种关系,他发出那伟大的话,「不要害怕!」并接着宣告他要赐福的旨意。先是用水浇灌口渴的人,用河浇灌干旱之地来作比喻;然后明确地应许要将他的灵浇灌他所爱的百姓。就像车在雨水中滋生,柳树在溪水旁生长一样,他的百姓也要因他灵的浇灌而昌盛繁茂。
因着他百姓的复兴,他的福祉也要涌到其他的民。耶和华的启示要透过他百姓的昌盛,而促使其他的民向他降服;他们要依次在手上写耶和华的名,并且分享百姓的权利。这一切都是根据他对他们最初、也是永久的旨意,并要藉着他们,成为对全世界的旨意。
C.他的能力与偶像的能力之比较(四十四6—23)
第三个信息是耶和华以他的大能和偶像比较。首先宣告耶和华是独一的神,其次说到拜偶像的愚蠢,最后是再度对以色列的呼吁。
耶和华是独一的神(四十四6—8):耶和华重新向他的百姓启示他是君王,是救赎主,并宣告他是末后的,除他以外再没有真神。
这些事实显明了这位独一的真神,他知道、宣告并且指明一切事。他是没有任何对手或竞争者的。
因为这样,所以他呼吁百姓不要害怕。他们本身可以见证这些宣告都是真理。
拜偶像之愚(四十四9—20):接着是一段醒目的经文,说到拜偶像的愚蠢。那些制造雕刻偶像的人,本身都是虚空、困惑的。
他们的工作毫无益处,他们是假神的见证,但他们却无所看见,一无所知;因此他们要感到羞愧。要注意到这里是以一句问话来形容制造偶像者的愚蠢,「谁制造神像、铸造无益的偶像?」这个问题的重点在第一个字「谁」。看到了偶像的无益,就可以启示那制造偶像之人的空虚。
接着是以讽刺的笔调描述制造偶像的整个过程。先抓住「谁」这个问句所暗示的思想,然后声明这样的人,连他的同伴都必蒙羞。
表明了这一点以后,下面就描述制造的过程。人们用尽力气去雕塑金属的偶像,以致于力竭而饥饿,却没有东西可吃。另外一些人用他们的工具,将木头刨成人的形状,作好以后,这个偶像惟一能作的事,就是待在房屋中。这些木制的偶像是用森林中特选的树木作成的。这里描述他们栽培、选择树木的过程,并且讽刺地指出,制造偶像是他们最后的举动。人们先用树的一部分来取暖,用另外一部分来烤肉,他吃饱、身暖了,才用剩下的木头来作一个偶像,向这偶像叩拜,求他拯救他。
最荒谬的一点是,制造偶像的人是如此盲目,他们甚至察觉不到他们作偶像的过程是何等愚昧。这种盲瞎是敬拜偶像最可怕的报应。
耶和华和人造的偶像之间的对比是很鲜明的:他是首先的,是末后的,他能知道、宣告并指明各样的事;但偶像却无法助人一臂之力。
对以色列的呼吁(四十四21一23):这个信息的最后,是呼吁以色列要记念神。这呼吁建基于两项事实,一是以色列对神的关系,二是神未曾忘记以色列。
呼吁的第二段是宣告恩典。耶和华已经涂抹了百姓的过犯和罪恶,并要他的百姓归回向他,因为他已救赎了他们。
最后是救赎之歌。诸天、全地、众山、树林、所有的树都应当歌唱赞美,因为邢和华救赎了雅各,并要因以色列荣耀自己。这个将耶和华的大能与偶像互作比较的信息,在结束时充满喜乐地承认,他和平的旨意终将完成,他自己的百姓要得到复兴,以完成他们在他的计划中所具有的功能。
d.他权能的宣告(四十四24—28)
第四个信息很短,但却强劲有力,并且非常美丽。他庄严地以三个步骤来说明耶和华的权能:第一个步骤是属于回顾的性质,第二个步骤论到接续的事实,第三个步骤是宣告立即的行动。
回顾(四十四24):耶和华再一次提醒他的百姓,他是他们的救赎主,是他们的创造者,并宣告他在物质范围中的权能。他是创造万物的,是独一享有大能的神。他广泛地用铺张诸天、铺开大地来作例证。
接续的事实(四十四25—27):接着他宣告他的权能也彰显在对道德范围的管辖。他使恶人的计谋失算,使善人的谋算成就。更进一步,他要完成他的旨意,而不顾外表看来完全相反的情况。荒凉的耶路撒冷将有人居住,犹大被毁的诸城必重被建造。一切反对的势力要被克服,深渊将变干,江河也要干涸。
立即的行动(四十四28):有关他权能的宣告,最后几句话是论到以赛亚那时代即将成就的事。这位在物质范围中大有能力,又统辖道德范围的耶和华,将要藉着他所喜悦的古列,使他的百姓复兴。他又宣告他的旨意是要使耶路撒冷被建造,圣殿的根基被稳固。
e.对古列的托付(四十五1一13)
耶和华的第五个信息是他对古列的托付。第一部分是介绍古列这个人,然后论到托付本身,最后是严肃地抗议那些反对神拣选他作工具的人。
介绍(四十五1):前面论到耶和华的权能之信息中,曾指明即将采取的行动,就是宣告古列是耶和华的牧人,必成就他所喜悦的。现在这一个信息里,首先介绍古列是耶和华所膏的。他是成就神旨意的工具,他也因此被膏,被搀扶,被任命去征服列国。所以耶和华宣告他要预备道路,他要放松列王的腰带,意思就是使他们充满恐惧,并要为古列敞开城门。
托付(四十五2—8):耶和华用一连串的应许,来引出他对古列的托付。他应许加添力量给他,使他能实行神的旨意。耶和华又应许要在他前面行,为他修平道路,打破一切障碍,赐给他战利品。耶和华这样作的目的,是要使古列知道他是耶和华。
神为了雅各和以色列的缘故,要使用古列。即使古列不认识神,他也要给他束腰,以使从日出之地到日落之处的人,都知道耶和华是神,除他以外没有别的神。
托付的最后,是宣告耶和华的能力。首先是他在物质界,就是他造光又造暗的世界里的能力;其次是他在道德界,亦即他施平安又降灾祸的能力。接下去用比喻说明耶和华的整个行动。公议由天而降,地面因此制开,以产生救恩。这是对古列而说的,宣告神是公义的源头,他的大能统辖着地上的事务,并由此建立天国,就是公义。
对反对者的抗议(四十五 9一13):对古列的托付,最后一部分在性质上是对那些反对之人的抗议。神使用选民之外的一个人,使用一个外邦人,这件事完全违反了希伯来人的骄傲和偏见。同样的心态在哈巴谷的预言里有更详尽的揭露和论述。此处没有为耶和华的行动提出任何辩护,只是断言他有管辖的权利。这样就启示了他们对这件事横加阻逆是愚昧之举,一无用处。
这里用泥土反抗陶匠,和孩子违抗父母的比喻,来说明他们的愚昧。他终于用话语向那种反对的态度挑战。如果我们特意将这里耶和华所说的话改成问句的形式,「将来的事你们可
以问我吗?至于我的众子,并我手的工作,你们可以吩咐我吗?」那种抗议的意图就很明显了。另一方面,如果按照我们的翻译中呈现的命令形式来读这段经文,仍然可以明显地看出前面例证所含的意思,因为虽然是命令句,但他讽剌的性质要大过正面的命令。人如果反对耶和华去拣选、使用他自己的工具,就像泥土批评陶匠、孩子抗议他的出生一样愚蠢。
我们可以根据耶和华是创造者这个事实,以及他拥有最初的主权,看出他们如此的反抗是毫无用处的。他同时又宣告他目前的作为,以及他所用的方法和目的都是命定的。这方法是耶和华要凭公义兴起古列;他的目的是要用古列建造他的城,释放他被掳的民,他的目的不是为了工价,也不是为赏赐。
对古列的整个托付,是在启示神掌管的实际情况和永久性。他不只是掌管他的百姓,他也为了百姓的缘故掌管整个世界,并为了整个世界的缘故掌管他的百姓。如果他们失败了,他就亲手兴起一个外邦人,带领他去争战,以成就他的旨意,使他失败的百姓得以归回。
这个托付的中心教训,可以在对古列所说的话语中找到清晰的说明,「你虽不认识我,我也加给你名号你虽不认识我,我必给你束腰。」虽然人可能有一阵了阻挠、耽延了神旨意的完成;虽然人可能因着背逆,不但不为神修直道路,反而迫使神走冤枉路、绕圈子,但他们终究不能使他垮台,也不能阻拦他最后的胜利。他促使一切的人和一切的事都朝着那个胜
利的目标推进。
f.对以色列的最终旨意(四十五14一17)
紧接在给古列的托付之后,第六个信息是重新确定耶和华对他百姓最终的旨意。
他的旨意首先是众民的降服,他们要将劳碌得来,或买卖换来的货物归给以色列。他们要完全降服,因为他们发现神真在他百姓中间,除他以外再没有别神。
宣告了众民的降服之后,紧接着的话说,「救主以色列的神阿,你实在是自隐的神。」这是插进来作补充说明用的。究竟这些话是那些向耶和华降服的众民说的,或是以赛亚说的,还是悬而待决的问题。我个人比较倾向于将他们当作以赛亚说的话,是他认识到神方法的奥秘,以及承认神在最后的结果上所彰显的智慧时,所发出的赞叹。这样,他们就进一步反应了那些反对神拣选古列作工具的人是多么愚昧。
众民的降服,最终要导致制造偶像之人的羞愧,因为他们要一同归于惭愧。
和这种羞愧成对比的,是以色列将得永远的救恩,他们必不蒙羞,也不抱愧。
在这幅他对以色列至终的旨意之画面中,再度清楚地认识并宣告他将祝福遥远列国的意图。只有在他里面,他的百姓和众民才能得到救恩。离了他,他们就必蒙羞抱槐。
g.对地极之人的旨意(四十五18—25)
在对古列的托付里,曾宣告他更大的旨意,是要向从日出之地到日落之处的所有人启示他自己。这里的第七个信息则特别论到他的这个旨意。此信息可分成三段,首先宣告他创造的最初目的,其次是他拣选雅各后裔的目的,最后呼召众民要以这些事实作基础。
创造的目的(四十五18):为了再度确定耶和华的统辖权,以及除他以外没有别神,他宣告说,他制造成全了大地,创造坚定了大地,并非使地荒凉,乃是要给人居住。如此说明了人类和在他以前被创造的万物之间的关系。神在他一切的作为中都想到人类,他创造大地只是为了替人类预备居住之所。
他拣选雅各后裔的目的(四十五19):他既创造了大地和地上的居民,就不会不给他们任何证据。他没有在隐密黑暗之地说话。由于他创造大地的目的不是要使地荒凉,因此他拣选雅各后裔也不是要使他们荒废。他用说话和宣告的方法来对待人,他拣选雅各后裔的目的是要使用他们来显明他自己。
对众民的呼召(四十五20一25):根据他有关最初创造的目的,和对雅各后裔的目的之声明,现在他对列国发出了呼召。
紧接着的宣告,是向众民指明偶像和耶和华之间的区别。前面的信息中已说到人制造偶像的方法,以及他们的徒劳无功,现在则断言那些抬着雕刻木偶、并向不能拯救人之神敬拜的,是毫无知识的。然后与前面截然不同的,神呼召众民彼此商议,好认出神是那从上古就一直指明、述说公义之事的独一真神;他并且是公义的神,又是救主。
然后他对地极之民发出无限恩慈的邀请,要他们仰望他,就必得救。他用一项宣告来强调这个邀请,就是耶和华决心要使万膝向他跪拜,万口必凭他起誓。他的旨意是要一切人都归向他,向他悔改。他预告接受这邀请的方法,乃是承认公义的能力惟独在乎耶和华。人藉着这样的承认就得以来到他那里。
这个信息的结尾,是宣告以色列的后裔必因耶和华得称为义,并要得荣耀;若根据这些信息里的教导来解释,这句话也包括一个思想,就是神要光照和祝福地极之民的这个旨意,必然会实现。
5.耶和华的权能(第四十六至四十七章)
这预言的第四部分,是称颂耶和华在巴比伦的覆亡中所彰显的权能。这个信息分成两部分:先是宣告巴比伦的必定败落,然后描述巴比伦的败落。
a.巴比伦必败落(四十六1一13)
先知论到神决心要毁灭巴比伦时,首先将巴比伦的偶像和耶和华作一个对比,然后说出耶和华的挑战,最后宣告他的教导。
对比(四十六1一4):这个信息是以一幅生动的画面作开头,画面中有许多偶像被放在兽和牲畜上,以驮到安全之地。这里可以看见巴比伦的主要两个假神(彼勒和尼波)正陷于软弱、恐惧之境。先知用讽刺的语气形容那些偶像是「他们所抬的」,现在又被放在牲畜上。这些假神不但不能拯救信靠他们的人脱离被掳的命运,自己反而被人掳去。这幅画面的中心思想是,假神自己还需要被抬来抬去。
紧接着,先知以耶和华怀抱他的百姓来作对比。他宣告说他从他们出母胎时就抱他们,并且到他们年老时他仍这样作。这里再一次确定他常常强调的一件事:他是创造的神;并且重新坚定一件事:他既然创造,就必怀抱、拯救他们。
挑战(四十六5—7):在这样的对比之下,耶和华发出了他的挑战,问他们谁可以与他相比,与他同等,与他比较?
拜偶像的人,只能以他的假神作答。因此这个挑战的末了就描述偶像,指出以假神和耶和华比较是何等的愚蠢。偶像是人造的,还需要人来抬,如果把他固定在一个地方,他就无法动弹。人若向他呼求,他既不能答应,也不能救人脱离患难。
教导(四十六8一13):教导的头一部分是对罪人说的(四十六8—11),就是神百姓中间悖逆他的那些人。很可能他们就是以赛亚前面提过的那些反对神以古列为工具的人。他首先呼吁他们要追念上古的事,因为从这些事上可以显出耶和华是神,除他以外并无别神。这些已表现在他所宣告的事实中,他说,「我从起初指明末后的事说,我的筹算必立定。」「我召鸷鸟从东方来。」他已经宣告了他将要作的事,就是召来古列,这和悖逆之人的想法完全相背,但足以证明他的大能。既然他们听见了,他就接着断言,「我已说出,也必成就。」
第二部分的教导是对心中顽梗之人说的(四十六12—13),就是那些实际上敌对耶和华的人,神呼吁他们当来听他。他强调他已决心使他的公义临近,在锡安施行救恩,这一切是在宣告他要毁灭巴比伦的决心。
b.巴比伦败落的描述(四十七1一15)
这里是直接对巴比伦所说的预言,以强劲而美丽的文辞描述对他的审判。这描述可分成四部分,分别论到毁灭的过程;先从腐化开始,然后是羞耻,荒凉,最后是彻底的毁灭。
腐化(四十七1一4):首先预告这城的腐化。他由一个细致优美的城,堕落成饱受折磨、羞耻之地。这城曾被称为「迦勒底的闺女」,就是具有一切华美、娴雅的特质;现在他却坐在地上,失去了宝座。更甚者,他已经落到奴隶和羞耻的地步;而促使这一切腐化的乃是耶和华。他宣告说,「我要报仇,谁也不宽容。」先知谨慎地解释这是耶和华自己说的话,他用前面信息中已用过的名字和称呼来描述他是「救赎主」,是「万军之耶和华,以色列的圣者」。
羞耻(四十七5—7):巴比伦更进一步地落到羞耻之境。他默然坐在黑暗中,不再被称为「列国的主母」。他拥有这头衔,是因为他比许多民族有更大的权力。现在他不发一言,坐
在羞耻的黑暗中。
先知宣告说,这耻辱乃是对他犯罪的惩罚,是从耶和华来的。他因对自己的百姓感到愤怒,所以要用巴比伦作工具来惩罚他的百姓。巴比伦就趁机压榨、制服神的百姓,毫不怜悯他们,又把极重的轭加在他们身上。
巴比伦甚至是以自大的心这样作,心中毫无怜悯,也不思想他如此对待别国的民会遭致怎样的结局。
荒凉(四十七 8—11):先知继续指出,这种羞耻必导致荒凉。这城专好宴乐,又狂傲自大。他的狂傲表现在他的言词中,他竟然说出只有神能说的话,「惟有我,除我以外再没有别的。」他狂傲地宣称,他永不会有变故,永远不知道什么叫忧伤;结果在他多行邪术,广施符咒的时候,他就要遭遇到寡居、丧子之痛。
论到这荒凉时,以赛亚最后宣告了他的狂傲和受到的惩罚之间的关系。巴比伦素来倚仗自己的恶行,说,无人能看见他。
他滥用自己的智慧和聪明,竟说出如此僭妄的话,「惟有我,除我以外再没有别的。」因此先知说,祸患要临到他身上,灾害要落在他身上。而巴比伦因为眼瞎,竟不能发现灾祸初临的先兆。
毁灭(四十七12—15):最后,这位先知宣告,审判的结果是要彻底毁灭这城。他向这城挑战,要他们站起来抵挡神审判的过程,又叫他让那些观天象的,看星宿的,在月朔说预言的来救他脱离将临到的灾祸。
然而这一切都徒然无益。他们要像碎秕被火焚烧。这不是安慰之火,乃是焚烧之火。他们要遭到极可怕的毁灭,以致于那些从幼年起就与他贸易的人,都纷纷离弃他而去。
对这个信靠偶像、符咒、邪术的城市,最后一句宣告是,「无人救你。」
6.耶和华的恩慈(第四十八章)
论到和平的旨意,最后一部分本质上是对百姓的呼吁,并论到耶和华的恩慈。他描述耶和华的方法,提出一个例证,再一次强调他的旨意,并说出最后的话。
a.耶和华的方法(四十八1一11)
这位先知呼吁百姓当听他说话,因他已看见他们的失败。这信息显然是对余民说的,而即使在那些余民中,也还是有失败之处。当他说到「雅各的家,称为以色列名下」的时候,他是在论神对整个国家的旨意;但当他形容雅各的家是「从犹大水源出来的」时,他看到的是神的旨意要成就在余民身上。他只称呼犹大支派的余民为「雅各的家」,是因为他看见神要如何以那些余民作媒介,通过他们,使他的旨意得以成就在耶和华的仆人身上。然而余民也有败坏之处,他们指着耶和华的名起誓,题说以色列的神,却不凭诚实(就是内在的虔诚),也不凭公义(就是外在的忠心)。他们还自称为圣城的人,所倚靠的是以色列神的名。他们虽然败坏,但他们的态度至少表现了信心的原则,因此耶和华向他们提出呼吁,并要透过他们的信心成就他的旨意。
先知要余民留心他的话,然后他就宣告耶和华所用的方法,乃是预言和成就。早先的事情,他从古时就已说明。这里「早先的事」不是指着古列说的,因为当时古列只是逐渐迫近,尚未来到。他是指神素来对待百姓的方法——预言。他预告的事,他终必成就。
他所以采用预言的方法,是因为他的百姓是顽梗、停逆的。耶和华用他的先知预告事情,以使他的百姓无法将这些事情归功于是偶像行的。他古时如何预告早先的事,现在他也要如何预告未来的事。他现今要将那些他们未曾听见,未会知道的事启示他们,免得他们说,这事我早就知道了。这是因为神知道他们一向诡诈,生来就悖逆。
这里宣告耶和华的方法,主要是在强调先知教训中所含的预言成分,并指出一切的过程都是在神的管理之下。先知谨慎地指出,这些预告的事是现今造的,不是从古就有的。换句话说,这些事不仅仅是人为力量自然发展的结果,乃是出于耶和华的旨意才成就的。他的话语是使这一切事成就的动力。
最后宣告了他慈爱的理由,乃是因他永恒的旨意——使他的名得荣耀。为了他名的缘故,他暂且忍怒,不剪除他的选民。他不是用物质的火(例如炼银子的火),乃是用管治心理和精神的火,就是苦难的炉,来熬炼他的百姓。耶和华要透过这一切过程来预备器皿,以完成他的旨意,荣耀他的名。
b.一个例证(四十八12一16)
接着针对这个预言和成就的方法,提出一个例证——首先用名字和称呼来介绍耶和华,然后重新数算他大能的作为,使人再度认识他的荣耀和威严。「我是耶和华,我是首先的,也是末后的。」这些宣告用语简洁,含义深刻。耶和华是造物主,他一招呼,天地和其上的一切便都立住。
然后先知再一次向他们挑战,问他们中间谁曾说过这些事?乃是指预告耶和华将拣选一个工具来作他想作的事。这里看见他的仆人将向巴比伦行他所喜悦的事,因他是耶和华选召的,是他领来的,为要成就耶和华的旨意。虽然历史上第一个应验这预言的是古列这个人,但一直到那完全的来到,这预告才得到最终、完美、属灵上的应验。在那完全的到来之前,一切在他前面的都不过是不完全的影子而已。
先知再度向他呼吁的那些人挑战,要他们近前来,听耶和华的宣告,他说他从未在隐密处说话,意思就是,他一直是清清楚楚地预告,并且他一直在那里。这宣告用非常醒目的话作结尾,「现在主耶和华差遣我和他的灵来。」毫无疑问的,这话是那位自称被差来,并和神的灵一同被差遣的人说的。如果这话是单指古列的来临,则不仅难懂,而且没有意义;但若是指与神同在的那位,他是神,又自称是神差来的,他在世上整个的生活和事工,就是与神的灵合作,这样解释就容易明白了。
c.耶和华的旨意(四十八17—21)
这里再一次宣告神的旨意,乃是要他的百姓得享益处和平安。他是耶和华,是救赎主和以色列的圣者。他是耶和华,是以色列的神,要教导以色列,使其得益处。若他们听从命令,
他们的平安就如河水,他们的公义就如海浪。这和平的旨意是由神所决定的,而先知看见未来的异象,便呼叫百姓要从巴比伦出来,因为耶和华已救赎了他的仆人雅各。他曾在过去引导他们经过沙漠,不使他们干渴,为他们使水从磐石流出,现在他仍要救赎他们。
d.最后的话(四十八22)
论到和平旨意的第一大段,是以一句严肃的断言作结束,「恶人必不得平安。」由于先知清楚指明了神的旨意是和平的旨意,所以他要严重警告神的百姓,他们若继续作恶,这个旨
意就不会成就在他们身上。
这第一大段所呈现在我们心中的图画,是神的选民正处于危险、艰难的环境中,几乎要落入荒凉的景况。而对他们所发出的预言,则充满无限的安慰。这安慰是建立在耶和华的威严、能力、和慈爱上。以赛亚在他所彰显的一切荣耀中看见他,并将他与偶像比较,发现偶像的软弱和无用是很明显的。在耶和华的宣言中,他确定他赐福的旨意,并预告一些事情,以证明他的大能。这宣言的中心是在宣告那将要完成他旨意的仆人。
先知针对着这个宣告,对神的百姓发出了一系列的信息,最后在预告巴比伦的败落上,启示了他的能力,并在他拯救他百姓的事上显明他慈爱的旨意。因此这整大段教训的中心,是有关耶和华仆人的预告。下面一大段将更详细地介绍那位仆人,并且指明和平的旨意将如何藉着和平的王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