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开的事工(第二十八至三十五章)

 

    在这里,我们会惊讶地发现,这位先知突然又献身于他的公开事工中。他在这个阶段所释放的信息,占据了本卷书第一大段其余的篇幅。

    当时的环境是,正有一个政治阴谋在酝酿着;先知满怀热忱和强烈的决心,投身于百姓的公开生活中,要拯救犹大脱离正由一个政治团体筹划的愚行。

    当时的历史背景是,亚述在西拿基立的率领下,打算入侵耶路撒冷。于是有一批政客,企图与埃及秘密联盟,以抵抗亚述。希西家最初和这批政客站在同一立场上,后来他因为受到以赛亚的影响,放弃了这种计谋。

    这一部分可分成两个阶段,首先是关于选民的,其次则与这世界有关。

1.有关选民(第二十八至三十三章)

    最后这部分的事工,第一个阶段(第二十八至三十二章)是关乎神的选民,首先是五个临到选民的灾祸;其次(第三十三章)是临到亚述的最后一个灾祸。

a.选民的五个灾祸(二十八1一三十二20)

      这五个灾祸,开头都以「祸哉」这个词清楚地标明出来。他们都是论到政治的景况,并且按照耶和华管理的亮光,来看国家的事务。他们分别指责虚假的盼望,虚假的虔诚,虚假的计谋,虚假的联盟,以及虚假的信赖。

    虚假的盼望(二十八1一29):这一段信息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以赛亚所必须面对的一些难题,以及他那种对真理坚定不移的忠诚。在对付那些反对他的人时,他所用的辞句足以使我们明了整个情势。这个信息的内容先是一个例证,然后是他的应用。

    一个例证:以法莲(二十八1一6)。这段话是对北国的首都撒玛利亚而发的,实际上是通过那些官长而论到犹大。他形容北国的首都撒玛利亚是「以法莲高傲的酒徒,他的冠冕」。因为以法莲已成为一个最重要的支派。很可能当他说这话的时候,北国已为亚述所掳,这位先知引用了他早先预告那场毁灭时所释放的信息。他这样作的目的,是要警告犹大,神使审判临到以法莲,是因为他们犯罪,而现今犹太也在犯同样的罪。主的那个「大能大力者」,就是亚述的势力,他会用他当作审判以法莲的工具。以法莲因为受到酒的引诱而败坏,以致违背了所立的约,所以才受到审判。即使在那个审判中,耶和华仍作他余剩之民的荣冠华冕。这位先知用「他余利之民」这个名词,似乎也是指犹大而言,因为他们的忠信,他们将要

被存留。

    应用(二十八7—29)。紧接着他就把他的例证加以实际的应用,他说,「就是这地的人,也因酒摇摇晃晃。」这是指前面预言中提到的那些余剩之民,他们也落入同样的陷井中。

      从这位先知的话语里,我们也看见他的信息被接受的情形,以及他与那些蔑视他的人之间的冲突。首先是一幅生动的图画,祭司和先知都被浓酒所困,恣意狂欢亵渎。先知用说不出的轻蔑,描述他所见到的情景:各席上满了呕吐的污秽,无一处干净。

    然后他用讥讽的笔调,重述他们对他的嘲辱,「他要将知识指教谁呢?」这是祭司的嘲笑:「要使谁明白传言呢?」这是先知的讥讽。他们嘲笑他所用的方法,因为这方法太过简单;他们又用醉酒的声调模仿他,声称他的教导不过是给那些刚断奶的孩子的。

    他面对着这些嘲讽,便向他们宣告,既然他们不肯听从他,就要由异邦人的嘴唇和舌头来传达这信息,使他们不得不听。神曾给他们安息和舒畅的机会,他们却不肯听,因此耶和华的话要以简短、不完全的语句临到他们,他们无法明白,于是他们必受到惩罚。

    这位先知责备那些嘲弄者后,又转过来要求他们听耶和华的话,并告诉他们,他已经知晓他们在面对亚述的入侵时心怀侥幸。从第一段陈述里,我们不敢肯定他是否已经知道这种假希望的细节。他用的词句不太明确,但表明了一件事实:他们以为和外邦联盟,就能安然躲过灾祸,灾祸再也不会临近他们。他形容他们与外邦缔的盟约,就好像与死亡、阴间立约一样。他这样说,似乎是要他们宣告,他们是以谎言为避所,在虚假以下藏身。当然实际上他们并没有作这种宣告,他只是用这些话来解释他们正抱着的希望。

他看见了那虚假的盟约,便向他们宣告主耶和华的话。他要在锡安放一块稳固的根基,只有信靠这根基才能得安全、稳固。公平的审判降临时,一切假的避难所都要被冲走,那不洁净的盟约也要被废弃。他们原以为能躲过敌军,但在审判中,敌军要如大水漫过,将他们践踏在脚下。

这位先知用一个尖锐的宣告,结束神关于他们的盟约所说的话,其中对他们的计谋充满讥刺和轻视,「原来床榻短,使人不能舒身;被窝窄,使人不能遮体。」那就是说,他们的盼

望是虚假的,无济于事。

   他根据这些警告的话,宣告说,耶和华必要兴起审判。他用「非常的工」「奇异的事」来描述这审判;因为审判的工作对神的心来说,一直是件奇异的事。最后他要求他们停止亵慢,免得捆住他们的绑索更结实。

接下去是一个细腻而美妙的宣告,他用一连串农事上的例证,说明神的审判是有秩序的,并且永远循着一定的目的进行。那耕地的人不是为了耕地而耕,乃是为了要撒种。即使撒种,也因种子的性质而有区别;播种小茴香是一种方法,播种大茴香又是另一种方法,而播种小麦、大麦、粗麦也各有方法。因为耶和华正确地教导、指示农人,所以他们才有智慧分辨播种的方法。这位先知的意思是,那教导农人区别耕种方法的神,在他审判的每一个过程中,当然也会视情形而有所区别。

另外,在打谷的过程里,也可以看见同样的原则。小茴香、大茴香、作饼的粮食都要用不同的方式处理,这也是耶和华教导的结果。他的谋略奇妙,他的智慧广大。

      因那些官长正谋算着一个虚假的盼望,以赛亚便用讥讽、指示和呼吁,想要使他们回转过来,倚靠耶和华。

      虚假的虔诚(二十九1一14):在这个信息里,先知责备那虚假的虔诚,他们虚假的盼望就是由此生出的。一切政治上的失败,都导源于假虔诚,现在他要论到这个事实。首先宣告要临到宗教之城的审判,其次宣告要临到宗教之民的审判,最后说明审判的原因。

      宗教之城的审判(二十九1—8)。他宣告神要降灾给耶路撒冷(在这儿他以「亚利伊勒」来称呼耶路撒冷)。有关这个名词的意义,以及这位先知为什么要在这里使用他的原因,难免令人产生疑问。他尔根(Targum,旧约亚兰文注释)将他解释作祭坛的炉,这样十分符合这信息中所默示的事实,就是对假虔诚的谴责。这城被称为设立神真实祭坛之处。但是他却冷淡疏忽,年上加年,让节期照常周流。因此耶和华要审判这城,好使他成为真正的亚利伊勒,也就是神真正的祭坛。这里生动地描述了审判的过程,说明百姓的危难。

      然而,先知所描述的审判终必过去。围攻这城的仇敌,在顷刻之间必像细尘和飞糠被驱散。耶和华必用雷轰、地震、大声、旋风、暴风、吞灭的火焰向仇敌讨罪。这一切都是在描述将临到亚述的审判。紧接着又生动地描述仇敌的灾难。他们原先想攻取列国,现在却发现自己被击败了。他们梦想吃饭、喝水,但好梦一醒,发觉自己仍是腹空、发昏。

      宗教之民的审判(二十九9—12)。下面描述对宗教之民的审判,首先是昏迷。他们变得昏醉、东倒西歪,因为耶和华从他们那里撤回了先知和先见;而先知本是他们的眼,先见本是他们的头。因此一切有关国家事务的异象和见解都被封住了,不论识字的、不识字的都不能念,也不能明白有关那时代的一切默示。

      在这段信息的最后一部分,先知启示了他所描述的这审判之原因(二十九13一14)。那是因为他们的假虔诚。这百姓用嘴唇尊敬神,但他们的心却远离他。他们敬畏他,不过是因领受人的吩咐而如此行。这种形式化的虔诚遂产生了虚假的盼望,这位先知已在前面加以斥责过:现在耶和华宣告,他要在他们中间行奇妙的事,好让他们发现,他们智慧人的智慧原是多么愚昧!

虚假的计谋(二十九15一24):先知如此传达了他反对假虔诚的信息,并谴责由假虔诚产生的假盼望。接下去他宣告因假计谋遭致的灾祸,那些官长们还期待着用这个假计谋,来保障犹大的安全。这部分的信息包括了揭露那些计谋者的真面目,以及宣告那将要来临的拯救。

计谋者(二十九15—16)。那些官长在暗中行事,想要向耶和华隐藏他们的谋略,他们以为这样秘密行事会有成功的可能。

    以赛亚毫不留情地揭开了他们的阴谋真正的含意。他们颠倒事情,将陶匠看成泥土,不将他当作造物主看待,认为他缺乏智慧。

    然后他突然开始描述将要来临的拯救(二十九17一24)。我们要留意,他所描述的拯救,乃是那个因假虔诚导致的审判之后的复兴。

      他先以宣告利巴嫩将变成肥沃的田地,肥沃的田地要看起来如树林,来描述那个复兴;然后特别论到他的主题,指出拯救的第一个特色,乃是感官的恢复:聋子要听见,瞎子要看见这本原先被封住的书卷上的话。

    另外,秩序也要得到恢复。本来被欺压的谦卑人、贫穷人都要欢喜快乐;一切强暴人和亵慢人都要被灭绝。他们在争讼的事上颠倒是非,但审判的时刻来临时,这一切争讼都要归于无有。

    最后的拯救,乃是恢复真正的虔诚。他们必尊雅各的圣者为圣,必敬畏以色列的神。那些心中迷糊的人,必得明白;发怨言的,必受训诲。也就是说,藉着恢复虔诚,真正的政治家风范也将得到恢复。

    虚假的联盟(三十1一33):现在先知首度提到这个计谋的名称,并力加挞伐。他已经责备了那些官长所怀的幻想,并谴责导致这种虚假希望的假虔诚,也揭露了他们虚假的计谋。此刻他指明他们与埃及的假联盟,并且提出谴责。他首先指出这个联盟的一无用处,其次指明他毫无必要。

      一无用处(三十1—14)。他针对这个秘密联盟,发出灾祸的预告,因为这个联盟悖逆了神。他们寻求谋略,却不要耶和华的计谋;他们结盟以隐藏自己,却不求他的灵来庇护;他们下到埃及,向法老王求援,却没有求问耶和华。

其次他斥责这个联盟,因为他必使他们蒙羞。他们的首领和使臣,是向一个不可能提供援助的国家求援。

由「论南方牲畜的默示」开始的这一段话,是插进来作补充说明的,他用讥讽的语调描述那些使臣所经过的旅程。他们经过艰难困苦之地,一路上尽是豺狼猛兽。他们满载宝物,前往不利于他们的民那里去。

      他宣告这趟旅程必然徒劳无功,因为即使埃及提供援助,也是一无用处,毫无结果的。他形容埃及是「坐而不动的拉哈伯」,显然他们只会在口头上援助,却没有实际的行动。神指

示先知将这事刻在版上,写在书上,以便永远传留后世。

   这个信息接着强调,这联盟必然要失败。这个盟约是在悖逆中筹划的,他们不听耶和华的训诲,叫他们的先见闭眼不看,又命令他们的先知只说柔和的话,不要提神的事。这样作必然会产生混乱。如果他们依赖欺压和乖僻,这罪要像一座高墙,在耶和华的攻击前坍塌;他要把他打成极小的碎片,以致人无法找到一块够大的碎片来从炉中取火,或自池中舀水。

    毫无必要(三十15一33)。先知由如此严厉、令人战栗的谴责言词,转过来述说一段充满温柔和恩慈的话,他藉此说明他们与埃及之间的假联盟是毫无必要的。

    这段教导的第一部分,在启示得拯救的秘诀。第一个秘诀是等候神。「你们得救在乎归回安息;你们得力在乎平静安稳。」在一切预言中没有其他的话语,比这一个真理更美丽的

了。

    他用一段补充的话,宣告他们这方面的失败,以及所产生的结果。他们说,他们要骑马奔走,先知说,「所以你们必然奔走。」他们声称,「我们要骑飞快的牲口。」先知说,「所

以追赶你们的,也必飞快。」

    紧接着是一段充满恩慈的话,启示得拯救的第二个秘诀,就是耶和华的等候。虽然他们拒绝等候神,但他要等候他们,直到他们回转过来,甘心乐意等候他。

然后他描述救恩所要带来的祝福,以论证这虚假联盟的毫无必要。救恩是从归回安息来的,是从平静安稳来的。

 百姓将回到他们自己的城中。不再有悲伤哭泣;虽然他们以艰难为饼,以困苦当水,但他们的教师要重新得异象,他们要听见明确的指示。

      这些归回的百姓将不再敬拜偶像;他们要像抛弃污秽之物一样,将偶像抛开。

    百姓的归回以及他们对偶像的弃绝,将导致这地的复兴。甘霖降下,大地丰收。牛必得牧草吃。各高山冈陵,必有川流河涌。然而这一切都要藉着审判的过程临到。这位先知形容审判是「大行杀戮的日子,高台例塌的时候」。那日必有强光照耀,耶和华要缠裹他百姓的伤口,医治他们的鞭伤。

    他最后描述拯救的方法,来论证这个联盟的毫无必要。拯救要靠耶和华的作为才能完成,这先知用极严厉的词句来描述神的作为。

最后,因他的作为,百姓要唱歌,像守圣节的夜间一样,并且心中喜乐,上到耶和华的山,到以色列的磐石那里去。

 他们唱歌,是因为耶和华用他的声音,毁灭了亚述。亚述的毁灭使得看到的人都欢喜。耶和华的气如一股硫磺火,完全烧毁了亚述。

以赛亚预告,只有神才能除灭亚述。他的目的是要再一次强调,在危机当头时,图谋与埃及联盟是毫无必要的。

 虚假的信赖(三十一1一三十二20):最后一个灾祸是针对他们对埃及的虚假信赖。前面的信息中,这位先知已经指明了这种信赖是一无用处,也是毫无必要的。

    这段信息包括了一个强烈的对比:第一部分在揭露软弱,或者说是有关虚荣的异象;第二部分在揭示能力,或者说是有关德行的异象。每一部分都可分成先知的论证,和先知的呼吁两类。

      揭露软弱:虚荣的异象(三十一1—9)。首先他再度谴责他们与埃及的联盟,宣告他们的罪在于倚靠甚多的车辆和强壮的马,这种信赖是虚假的;接着他又指责他们没有仰望以色列的圣者,不求问耶和华(三十一1—5)

然后他揭露这个虚假信赖的蠢行。首先他将耶和华与埃及作一个对比。耶和华大有智慧,所以他们一切的计谋都无法瞒过他,他一定要兴起,攻击那作孽帮助人的。这位先知带着谈诮宣告,埃及人不过是人,他们的马不过是血肉,耶和华只要一伸手,他们都要一同灭亡。

他接着描述耶和华的态度。首先是他在审判中的态度,他的百姓在他的权势之下,无异是狮子爪中的掠物,他也毫不畏惧那些前来攻击他的牧人。然后提到他的决定,他定意要保护、拯救、保守耶路撒冷。

    先知看到了有关耶和华的态度之启示,便呼吁百姓,要归向那位他们所深深悖逆的耶和华(三十一6—9)。

    他预料百姓终将顺服,因此他描述他们回转的那日,他们将如何抛弃偶像。这段呼吁的最后一部分,是再一次宣告亚述的灭亡,他们并非被人的刀所吞灭。以色列人用的方法乃是归向耶和华,抛弃他们的偶像。

      揭示能力:德行的异象(三十二1一20)。先知在这个虚假信赖的面前,接着启示那真实的信赖,他将他形容为将要来临的国度,这国要在一王的公义掌权之下,建立新的秩序,并为陷于困苦中的人提供庇护和供应(三十二1—8)。

    这位先见看到了至终天国在世上得以完美建立的异象。天国要围绕着那位被形容作「像避风所,和避暴雨的隐密处;又像河流在干旱之地,像大磐石的影子在疲乏之地」的主而被建立。

      他用一个因之而起的结果,来说明信赖那王和那国是智慧之举。第一个结果是感官的恢愎:眼睛得以看见,耳朵得以听闻,口舌也要用来作见证。其次是,他们因着这样的信赖,必要明白知识,因此愚顽人不再称为高明,吝啬人不再称为大方。

      他在补充的一段文字中,将邪恶人(或愚顽人)的作为,以及卑鄙人(或吝啬人)的法子,与大方人(或高明人)的思想和作为,作了明显的对比。

      先知显然认识到他展开事工的那个环境,和将要来临的国度,是多么的不同,因此提出了他伟大的呼吁(三十二9—20)。早在乌西雅统治期间,他刚开始他的事工时,就曾谴责过妇女的堕落罪行,他认为妇女的秽行和官长的腐败是密切相关的。那时他是对官长宣告将要临到他们的灾祸;在这里,他则是向妇女提出最后的呼吁。他要他们停止安逸和无虑,束上麻布,因为审判迫在眉睫。他们要在审判中战兢苦恼,因为城市夷为平地,良田变得荒芜。

      他接着描述复兴的那日。他看见审判之后,有圣灵从上面浇灌下来,旷野就要变为肥田。

      那日百姓的生活要建基于公平和公义之上;所产生的效果就是和平与安稳。

      这一大段的最后几句话,是论到选民的,属于独白的性质;他用生动的句子来描述将临到的审判,「要降冰雹打倒树林,城必全然拆平。」然后用同样生动的词来描写随后临到的平安,「你们在各水边撒种,牧放牛驴的有福了。」

b.亚述的灾祸(三十三1—24)

    前面针对选民的假信赖而临到的第五个灾祸中,这位先知曾宣告,亚述人必倒在刀下,但不是人的刀。先知在谴责神的选民远离神,转去依靠他们与埃及之间的政治联盟时,不断提到:亚述将要被耶和华击败。

    有关选民的教导,最后一个信息就是宣告临到亚述的灾祸之默示。他可以明显的分成两段,首先论到对亚述的审判,其次论到以色列因此而得的和平。

    对亚述的审判(三十三1一13):实际临到亚述的灾祸,包含了宣告他的毁灭,确定这位先知的信心,以及对这毁灭的描述。

    亚述的一贯伎俩是抢夺和诡诈;他的一切作为似乎都没有遭到任何报应。这位先知宣告(三十三1),审判临到他时,他将遭到相同的祸害。他怎样毁灭别人,自己也必照样被毁灭;

他怎样行诡诈,人必照样以诡诈待他。

   这位先知以祷告确定自己的信心(三十三2—6)。他呼喊神,求他在患难的时候搭救他。

   这个祷告立刻得到了确据;神一兴起,以色列的敌人就四散逃跑,因此他看见以色列被撼的必要被聚集,在掠物上跳跃。

   最后他陈述他确信的原因。他看到异象,耶和华被尊崇,因此他必定要施行拯救。

   毁灭的描述(三十三 7—13)。以赛亚在描述亚述的毁灭之前,先介绍了他传信息当时的光景。亚述的豪者正肆无忌惮地侮辱神的选民。以色列的使者满怀痛苦。

    他们所以痛哭,是因为亚述使他们的国荒凉。先知描述说,大路荒凉,行人止息。

    最后他宣布,耶和华的作为要在审判中临到亚述。在荒凉的国度和悲伤的使者面前,耶和华有声音说,「现在我要起来,我要兴起,我要勃然而兴。」结果,亚述人的计谋要成为糠枇,他们的作为要成碎秕。有毁灭的火,要吞灭、烧尽以色列的众敌人。

      有关亚述的审判,最后一部分是先知对远方的亚述豪者,以及近处悲伤的以色列使者所发出的挑战。他呼吁前者要听神所行的,呼吁后者要承认神的大能。

      以色列的和平(三十三14一24):在论到以色列因亚述的审判而获得的和平时,这位先知再一次强调一个车实,就是和平必须奠基于洁净之上;他接着描述随后而来的和平;最后并综合性的揭露整个情势,来结束他眼前的这个信息,以及他全部的公开事工。

    洁净(三十三14—16)。在知道了耶和华将用毁灭的火审判亚述之后,耶路撒冷合城的人都开始战兢恐惧。那些行为逾轨的罪人满怀惧怕,而转向埃及求助的不敬虔之人也被战兢抓住。他们放眼看到神的审判之火所造成的毁灭,不禁问道,「我

们中间谁能与吞灭的火同住?我们中间谁能与永久同住呢?」

先知立刻给他们一个完整而清楚的答覆。能够与火同住的人,必须是分享神那圣洁如火的性格之人,也就是行事公义,说话正直的人;他向他的同伴所行的都是公义。这样的人必能在火中找到安息,在神的火焰中得拯救。他站在与神交通的地位上,他必居高处,他的保障就是神的力量,是磐石作的坚垒;神必供应他一切的需要,他的粮必不缺乏,他的水必不断绝。

和平(三十三17—20)。紧接着就描述由洁净带来的和平,他与洁净有极密切的关系。心里洁净的人能看见神,而看见神就能看见他国度的辽阔与荣美。「你的眼」是指洁净人的眼,「必见王的荣美」;那洁净人的眼,「必见辽阔之地。」

      那洁净的心要思想到审判的惊吓;但他们心中只是充满希奇,因为审判都已成为过去。那些傲慢地要求贡银的人,和一心要毁灭人而数算戌楼的人,都已消声匿迹;强暴的人也不见了踪影。

      神的城要彰显出来,取代那遭围困、充满痛苦的城。这城将是敬拜的中心,是守圣节的城,是安静的居所,是坚固的居所,永不会被摧毁。

有关选民的最后几句话,是将这位先知所宣告过的一切真理,作了一番综合性的揭示(三十三21一24)。

首先看到的是耶和华的威严。这座没有河流的城,将因耶和华的显现,而变成江河宽阔之地;敌人的船只无法通过这地来攻打他们。耶和华要显出他完全的治理,他是审判官,是设立律法的,也是君王。

    以赛亚启示这位全能的耶和华之后,又再度论到他曾责备过的那个无用处的政策。绳索松开,他们却不能栽稳桅杆,也不能扬起篷来。因此瘸腿的要夺去掠物,这是说,聪明人的智慧要显为愚拙,忠信之人的愚拙要显为聪明。

    他用简短的话描述那完全的复兴;由于物质上得到完全的复兴,城内的居民必不说,「我病了」;由于属灵上也得到完全的复兴,百姓的罪都被赦免了。

2.有关世界(第三十四至三十五章)

    这位先知对整个世界的观点,使他讲出了他这一阶段的预言中最后一个信息。这信息关系到神对列国,以及对整个世界的掌管。在更广泛地运用他的主权和能力时,也可以获得同样的原则。这信息首先论到荒凉;其次论到复兴。

a.荒凉(三十四1一17)

      从这个信息里,可以看出他所描述的荒凉是何等可畏!先知首先宣告神审判的旨意,然后用以东作例子来说明。

    普世的审判(三十四 1—4):列国,众民,和整个世界都要被聚集,来听那必定要临到他们的审判。先知宣告耶和华的愤怒,他决心要审判地上所有的,和天上的万象。

      虽然这里没有很明确的说明,但在这个信息里,可以很清楚的看出,这位先知认识到物质世界和紧紧围绕着他的属灵世界之间的相互关系。属灵世界不断地影响着物质世界,但世上的居民却浑然不觉。诸天也包括在审判中,是因为他们也被牵涉到罪里。在未后审判的那日,神最后要对付恶。那些物质的现象,例如日头变昏暗,月亮变成血,都与神临到天上的属灵恶事之审判有关。毫无疑问的,在这个信息中,以赛亚是指这一方面的审判而言。

      以东之例(三十四5一17):他接着从较广的观点,描述神对以东的审判,用来解释已经宣告过的那个大真理。

      他首先叙述以东的毁灭。临到以东的审判是在天上完成的;这个说法和实际的过程相符合,并且启示了一个事实:在神的制度中,审判总是首先临到那导致人类堕落和世界败坏的灵界势力,然后才临到受此势力影响的人。当审判的灵触及这世界时,他的工作是可怕的,并且一定会得到胜利。这里描述的是在波斯拉和以东境内发生的大杀戮。在这本预言书的第二部分,也提到同样的审判,用来介绍和平的程序。(见六十三1)

      第六十三章的那个信息,是论到那已完成的可怕审判,耶和华说,「报仇之日在我心中,救赎我民之年已经来到。」此处先知在宣告审判时说,「耶和华有报仇之日,为锡安的争辩,

有报应之年。」

    最后一阶段是描述审判临到以东之后的情景。他的毁灭是彻底而完全的。大地变得无法居住,完全荒废了,不再出产任何作物。

至于荒凉的情景,此处也有相当生动的描写。大地要成为各种野兽、飞鸟的居所,也是怪物栖身之处。

 这一切都是在神的掌管之下。先知指出,即使在荒凉之地,他仍掌权治理;这些野兽的配偶、窝、巢都是在他的控制之下,以成就他的旨意。

b.复兴(三十五1一10)

    神的先知们从不以审判和荒凉来结束他们的话,他们最后总是提到和平与复兴。这里有关复兴的信息显得很突然,而且和荒凉的情景成尖锐的对比。但此二者也有最密切的关系,因为荒凉是审判的结果,由荒凉才产生了复兴。

    这段信息可分三部分。先知首先确定事实,然后启示方法,最后描述过程。

    事实的确定(三十五1一2):在宣告将来临的荒凉时,他也描述全地将陷于混乱和空虚中。这首复兴之歌一开始,就描述大自然将恢复他的秩序和美丽。沙漠将有利巴嫩的荣耀,

并迦密与沙仑的华美。

      在大地一片喜悦、荣美和繁盛中,人必重新看见耶和华的荣耀,看见神的华美。

    方法的启示(三十五3一4):他呼吁那些软弱、无力的人要勇敢,因为神要使他们在审判的过程中得到复兴。再一次,我们必须注意到,他有关荒凉的信息中所宣告的,「耶和华有报仇之日,为锡安的争辩,有报应之年。」和这里的声明,「看哪!你们的神必来报仇,必来施行极大的报应,他必来拯救你们,」之间的关系。因此这个为软弱和无力的人带来希望的信息,包含了对先前描述的报仇所作的解释;神要透过报仇,得到他最终的胜利。

    过程的描述(三十五5一10):最后他描述神在审判中临到的情景;百姓要透过这实际的过程,才能获得和平。神将在审判中单独行动。「我独自踹酒榨,众民中无一人与我同在。」在得胜里,他自己将与痛苦的百姓相联结。

      复兴的过程中,第一个标记就是属灵辨别力的恢复。他一直提醒他们,并且不断责备他们的属灵昏昧,现在消失了;「瞎子的眼必睁开,聋子的耳必开通。」这样必然产生一个结果:原先他们因灵里的昏昧而缺乏属灵的能力,现在必因灵里的敏锐而满有属灵的能力。属灵辨别力的恢复,乃是因旷野有水发出,沙漠有河涌流而产生的。他用这些比喻再度说明了耶和华的审判,是有慈爱和怜悯的。

      这个过程的第二个标记,就是恢复物质上的祝福。这位先知形容他的方式,是在指出属灵景况和物质丰盛二者之间有明显的关系。那些只会使人暂时精神一爽,却难免要失望的海市蜃楼,要变为水池和泉源。野狗躺卧之处,必有一条又直又平坦的大道,「行路的人虽愚昧,也不致失迷。」这路要被称为圣路。这条代表物质丰盛的大路是有保障的,因为这是圣洁之路。

      这个过程的最后一个标记,是蒙耶和华救赎的民要欢喜歌唱,从这条预备好的大路上归回;他们必得着欢喜快乐,原先的忧愁叹息都要消失无踪。

      有关审判的预言,最后一个标记是描述那完全和平的光景。这卷预言书最后一阶段的和平预言是以「你们要安慰、安慰我的百姓」作开端,其中也提到这一个完全和平的标记。至于此处这一阶段的审判预言,则以耶和华应许要为他的百姓建一条大路作结束;而最后一阶段的和平预言中所提出的第一个呼吁,就是呼召百姓为耶和华建一条大路。

    这中间的关系很重要,也饶富兴味。我们提到这一点,只是为了强调一个事实,那就是以赛亚这本书,是由这两大阶段的预言交织而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