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私下的事工(第八至二十七章)
以赛亚会见了亚哈斯后,就在神明确的引导下,离开他公开的事工,投身事奉一小群忠信的圈内人。从亚哈斯在位的后期,一直到希西家登基后的一阵子,他都是从事这方面的工作。这段期间,没有任何迹象显示他曾回到公开的事工中。直到希西家的时候,发生了一场政治阴谋。
以赛亚私底下的事工包括:说明有关他和他儿女的兆头(第八至十二章);论到列国的默示(第十三至二十三章);和耶和华日子的异象(第二十四至二十七章)。他先从一小群忠信的人开始,然后论到神的百姓,再论及周围的列国,最后说到神对全世界计划的完成。
1.先知和他儿女的兆头(第八至十二章)
先知向余民所作的事工,第一部分包含他教导他们在耶和华的制度中拥有怎样的地位和价值。这又分成三段,首先是序言,和有关这些兆头的事实;其次是对这些兆头所作的详细解释;第三是结尾,用寥寥几个字,述说信心的秘诀。
a.序言(八1一九7)
本段我们看到以赛亚如何从较公开的事工,转而投身于对一小群忠信之人的事工。首先是耶和华对他的托付,然后是以赛亚对他儿子的托付。
耶和华对先知的托付(八1一18):这个托付包括了预先的指示,解说,以及最后的命令。
预先的指示(八1—4)。以赛亚会见了亚哈斯之后,耶和华又命令他在一个大牌上,写下一个预言性质的复合字——玛黑珥沙拉勒哈施罢斯,意思是掳掠速临,抢夺快到。这次在
大牌上写字,似乎是他公开事工中最后一次的举动。他在见到坐宝座的大君王之异象后,曾受托向世人作一次宣布;但是在履行这个任务时,他传达的信息却遭人拒绝。百姓们听见了,却不明白;看见了,却不晓得。因此他最后要说的,就是预告审判将要来临。
耶和华进一步指示他,他将要用诚实的见证人。这里只提到两个名字:祭司乌利亚,和耶比利家的儿子撒迦利亚。他们代表了属灵的儿女,也就是对耶和华忠心的人;这些人将成为余民。这时候,以赛亚得了一个儿子,他遵从神的命令,给他起名叫玛黑珥沙拉勒哈施罢斯。这孩子的诞生,初度局部性的实现了神给亚哈斯的兆头,那兆头说将有一个婴孩诞生,在那孩子尚不能分辨是非时,耶和华就会藉着亚述王,降下灾难来。
解说(八5—15)。耶和华给这位先知的第二个信息,解释了神审判的方法。很明显的,在针对那一小群圈内人的事工中,以赛亚所看到的,不单单是犹大,也不局限于北方的以色列国,乃是按神的意思,包括了南北国合起来的整个国家。百姓们拒绝了耶和华温和的劝导,所以神要用严厉的审判方法来对付他们。他们尝到了亚兰王利汛与利玛利的儿子以色列王比加的威胁(见七1)。这里是指以色列的北方王国和亚兰同盟,与约坦开战。亚述王好像大河翻腾的水猛然冲来;他的威势必如大水冲入犹大。然而这位先知谨慎地指出,他将安然渡过这场灾难。虽然大水漫到颈项,犹大还不致于被淹没。最后的话语,启示了亚述的侵略将如何影响整个民族。「以马内利阿,他展开翅膀,遍满你的地。」
因着耶和华的这个信息,以赛亚能说出充满希望的辞句。首先是信心的挑战。列国的人民同谋想要抵挡耶和华的旨意,他不屑于他们的喧嚷,宣称这种同谋不会得逞,因为「神与我们同在」。这一部分的回答和前面提到的事是有关联的。他先前声明,亚述的翅膀将通满全地。显然所谓全地并不是指百姓的土地,而是指以马内利的土地。「以马内利」的意思是神与我们同在,这个字激起他的信心,使他胆敢向聚集的人挑战,叫他们尽管喧嚷好了。
接着,这位先知就说明他信心的秘诀。耶和华向他说话,叫他不要畏惧百姓的背叛态度,因为那是他们的特性。他应该畏惧的是万军之耶和华。
耶和华才是忠信之人惟一应该畏惧的,因为耶和华是混乱中的圣所。神自己决定他拣选以色列百姓的原则。他对忠信的人是避难所,对以色列两家却是绊脚的石头、跌人的磐石。
为了完成这个方法,以赛亚暂时中断了他的公开事工;他被呼召,去投身于对余民的教导。
最后的命令(八16—18)。耶和华最后概括地给这位先知一个命令,要他卷起律法书,在门徒中间封住训诲。先知就以顺服和耐心的声明来回应神的命令,「我要等候那掩面不顾雅
各家的耶和华,我也要仰望他。」
然后,先知以一段话揭露这个方法的整体原则;这话也显示出他了解自己现在被呼召去作的这个特别职分。「看哪!我与耶和华所给我的儿女,就是从住在锡安山为军之耶和华来的,在以色列中作为预兆和奇迹。」
为了明白这一点,我们必须注意到一件事,因为这是我们作进一步探讨时的关键;那就是以赛亚和他的孩子的名字,都具有重大的意义。「以赛亚」的意思是:耶和华的救赎;「施亚雅述的意思是:余民将要返回;「玛黑珥沙拉勒哈施罢斯」的意思是:掳掠速临,抢夺快到。这位先知的名字指出了耶和华最终的旨意;他带着一同去见亚哈斯的那个儿子的名字,指示了余民的方法;新生婴孩玛黑珥沙拉勒哈施罢斯的名字,指出了审判迅速临到的方式。
这位先知对儿女的托付(八19一九7):耶和华给这先知的托付,说明了神要他从事私底下事工的原因,也阐明了这种私下事工的方法。论完了耶和华的托付以后,现在他转而向他的儿女的内国人,发出第一个托付。这可分成两部分:先是一个警告,其次宣告将有希望生出。
警告(八19—22)。先知警告百姓,在遭遇重大困难时不可转向那些交鬼和行巫术的。他用轻蔑的语气,形容这些交鬼、行巫术的人,是声音丝蛮、言语微细的。人应当以直接从神得来的训诲和法度作标准;若转向那个不可见的世界,寻求虚假的启示,结果必陷入黑暗中。这样作的人必不得见晨光,他们只有艰难、黑暗和痛苦;他们必被赶入乌云密布的黑暗中。
希望(九1一7)。紧接着的是一个明显的对比。先知宣告忠信之人的经历,并且形容将有晨光照在他们身上,他们要在光中行走。他看见幽暗过去了,就连曾被人蔑视的西布伦地和拿弗他利地也得着了荣耀。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也被大光照亮。国民繁殖众多,充满喜乐。
这些都是在所有反对的势力被消弭、那些战争用的器物、战士的盔甲、辊在血中的衣服都被火焚毁之后临到的。
这一切伟大的拯救,都是因一个人的诞生所带来的结果。在这里,有关树不子和荒凉环境中的孩子之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发生在当地的这些事,为以赛亚当时看见的至高异象作了诠释。他在神的制度里,论到这个思想已得到完成。拯救要从那位救主的降临而来。
他描写了他的本性。他是一个婴孩,又是一个儿子。这两个名词显然不是同义词,而是标明两个不同的事实。有一婴孩为我们而生,说明他与人类的实际关系。有一子赐给我们,又立刻指出了他与神的关系,在日期满足的时候,这个事实就可以完全显明出来。
「政权必担在他的肩头上。」这个宣告生动地表明了他的能力。
他的名字扩展,说明了以马内利的意义,他宣布在人类历史过程中所启示的有关神的一切真理。他名称为「奇妙策士」,暗示一种智慧和知识的灵,这是神在造化的起头,就向世人显明的(见箴言第八章)。他名称为「全能的神」,暗示他的谋略(策士),所以他在与抵挡他旨意的势力争战时,能制服他们。他名称为「永在的父」,暗示所有信他之人的安息之所。他名称为「和平的君」,因为藉着他,将产生敬畏神的原则,使人得以洁净;和平的国度也要因之被建立。
他的计划是逐步建立和平的国度。这里用「加增无穷」是承认他的四重名字所代表的含义。政权将担在他的肩头上, 那政权将促进至终的和平。至于所用的方法,则可从他的名字看出先后的秩序。神首先被称为「奇妙策士」,其次是「全能的神」,然后是「永在的父」,最后他被称为「和平的君」。所有这些事实,以及他们所隐含的力量,都聚在这位诞生的婴孩、赐下的儿子身上。关于他,有一使徒写道,在日子满足的时候,「父喜欢叫一切的丰盛,在他里面居住。」这一段希望的信息,最后一句话是对那一小群忠信之人说的。以赛亚向他们保证,「万军之耶和华的热心,必成就这事。」
b.兆头的解释(九8一十二4)
先知又回到他的宣告上,「看哪,我与耶和华所给我的儿女作为预兆和奇迹。」并解释他和他的儿女所预表的事。由当时的事,来预表那最终将发生的事。
首先论及玛黑珥沙拉勒哈施罢斯,是审判将迅速来临的预兆。后面插入了一段话,预告对亚述国的宣判。其次论及施亚雅述,预表神将透过余民施行救恩的预兆。最后是以赛亚自己,预表耶和华的救恩。
玛黑珥沙拉勒哈施罢斯(九8一十4):这个给犹大的预兆,此处是运用在北方的王国以色列上。他可分成四个小段,每一小段都是以同样的一句话作结束,「耶和华的怒气还未转消,他的手仍伸不缩。」这句话第一次出现,是在乌西雅统治期间先知结束他的事工时所作的指责中;那和亚述的入侵有关(见五25)。这话是预告由于人一直不肯顺服神,因此审判将不断的临到。
第一小段(九8一12),是谴责他们在悖逆中所表现的骄傲;这种悖逆尤其罪恶深重,因为他们居然敢蔑视先前的审判。
「砖墙塌了,我们却要凿石头建筑;桑树砍了,我们却要换香柏树。」
因着这种悖逆,耶和华要使利汛的敌人来攻击以色列。这段经文似乎有些难懂,但是如果我们将「东有亚兰人,西有非利士人」看作是插进来作补充的话,意指以色列当时正打算和这两国结盟,但尚未缔盟,那么后而紧接着的「他们」显然是指起来抵挡利汛的敌人,而以色列王比加必定那时和利汛有同盟关系。因此,利汛的敌人就是指亚述人,他们将要吞吃以色列。
因为以色列的骄傲,所以耶和华的怒气还未转消,他的手仍伸不缩;亚述的刀剑逐渐迫近了。
第二小段里(九13—17),这位先知宣布、并且责备以色列人的内心顽硬。尽管有这一切的审判,他们仍然不肯回转归向神。因此必有审判临到所有人,不论尊、卑都一样。先临到百姓的领袖,因为他们引导百姓走错了路。这个审判被形容得严厉无比,锐不可当,因为神对一个全然亵渎的民族是毫无怜悯的。
由于百姓的刚硬,耶和华的怒气还未转消,他审判的手仍伸不缩,因此他要兴起亚述的军队。
第三小段(九18一21),先知接着描写他们的罪恶是多么普遍、猛烈,好像烈火燃烧,吞噬、毁灭了大地。他们犯罪的猛烈,也是耶和华管理的手段之—,因为他们中间一切的自相残杀、争斗、流血,以及玛拿西、以法莲彼此之间的倾轧、残酷,和他们的联手攻击犹大,都是神审判他们的方法。
这种普遍的邪恶是使神怒气未消的原因,因此在亚述大军临到时,他的手仍伸不缩。
最后一小段里(十1—4),先知形容百姓的官长和他们所作的审判是多么败坏。他们的律例不公平,他们的记录奸诈不实,他们欺压一切无助的人。因此对他们的审判是:他们自己将被百姓所淹没、所毁灭。
审判的不公和百姓的败坏,是使神怒气未消的原因,因此亚述的军队将在他仍伸不缩的手中,成为审判的工具。
以赛亚藉这些特别指着以色列的预言,教导那一小群圈内人,有关玛黑珥沙拉勒哈施罢斯的意思。那是审判迅将临到的预兆:掳掠速临,抢夺快到。而审判的原因乃是因为百姓不断的犯罪。
插入的一段话(十5一19):在解释了应用于以色列的审判之预兆后,这位先知又插入一段话,论到亚述国。亚述本来是神要用来惩罚他子民的工具,但因为他不了解自己与神真正的关系,结果自己反遭到审判。先知首先描述他们的想法和神的想法之对照,然后宣布神的旨意*
想法上的对照(十5一11)。耶和华的想法是要用亚述作为他手中的杖,好用他来管教他的子民。他的百姓被形容成一个亵渎的国度,使他恼怒。因此,亚述国将要加速掳掠,攫去战利品,也就是实现玛黑珥沙拉勒哈施罢斯的含义。
亚述人的想法却与耶和华的不同。「然而他不是这样的意思,他心也不这样打算。」亚述的计划是毁灭、剪除列国,神的百姓仅仅是许多被剪除的国家之一。对亚述来说,北国的首都撒玛利亚和南国的首都耶路撒冷,不过也和迦勒挪、迦基米施、哈马、亚耳拔、大马色一样罢了。确实,这些国家雕刻的偶像多过耶路撒冷和撒玛利亚的偶像。因此他们岂不是能像制服其他城的偶像一样,轻易地制服这两个城内的偶像吗?这里显示出,亚述是一个一心要征服人的势力,他们蔑视一切仰赖宗教神秘力量的人。
神的旨意(十12—19)。先知接着宣告神的决心,和耶和华的作为。
神的决心(十12一15)是要成全他在耶路撒冷的工作,也就是利用亚述,当作惩罚他子民的杖。但他的旨意也要惩治亚述王。
神对亚述作这样的决定,其原因可以从亚述王所说的话、所忘记的事情上发现出来。
亚述王声称他一切的成就,是靠他的能力和智慧;因此他有足够的本领去挪移列国的地界,抢夺人们的财宝。以致于他抢到的人,好像被弃的雀蛋;没有一个能移动翅膀,或张开嘴,或鸣叫。
亚述人所忘记的,或者说他们不明白的是:他们不过是另一个人手中的斧、锯、棍、杖,不过是耶和华的工具。
这里被选来象徵作工具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都可用他们来伐木。然而,最后树干将要被留下来。这位先知是在指示余民,将来人们要承认,他教导他们的原则,有许多要应用在他们身上。
耶和华对待亚述的作为(十16—19),被生动的描写为使肥胖人变为瘦弱,这乃是由炽烈之火产生的;又被形容为一场吞噬,是由以色列的光和以色列圣者的火焰造成的;一切全然烧尽,好像人昏倒仆地。但即使是亚述,他的树林也会留下一些树,只是极其稀少。
这些对神作为的描述,暗示了将有奇异而神秘的灾祸兴起,消灭了亚述的军队。此事记载在这卷书有关历史的那一部分里(三十七36-38)。
施亚雅述(十20一34):这位陪同以赛亚一起去会见亚哈斯的孩子,在这里被解释作:他是用来启示神保留余民的方法。先知首先预告存留余民的结局,然后向余民传达一个安慰的信息,最后形容审判的过程。
预言结局(十20一23)。到那一日,也就是以色列审判的那日——这与玛黑珥沙拉勒哈施罢斯名字的解释有关——以色列的余民将学会一个功课,就是倚靠耶和华以色列的圣者。
宣告中说有一批余民要归回,是藉着施亚雅述名字的含义而开始的,在这里翻译的人将他译成「所剩下的」;若改用下面的形式,则这个宣告就更强而有力——「施亚雅述,就是雅各家所剩下的,必归回全能的神。」那是一个伟大的原则。只有一批余民,而且是在审判的毁灭之后存留的,他们最终要成就耶和华在这世上的旨意。因此,这些忠心余民的结局,就是作为神的工具,以完成他的旨意。也就是藉着毁灭,成就他的旨意;或者说,透过审判,带来和平。
安慰的信息(十24—27)。这位先知在预告了余民的结局、启示了余民的价值之后,就直接向乌西雅、撒迦利亚、以及聚集在他四周的忠信群众,传达安慰的信息。神命令住在锡安的百姓,虽然亚述大军逼近,也不要恐惧,因为「还有一点点时候」,神向他们发的怒气就要结束;而且耶和华的怒气要转向亚述,使他灭亡。
然后先知描写那灭亡的情景。耶和华要以鞭子鞭打亚述,结果使亚述的重担离开神百姓的肩头,使他的轭离开百姓的颈项。这段有关拯救的宣告,最后以一句奇特的话作结束,「那轭也必因肥壮的缘故撑断。」这句宣告有些难懂,也有很多不同的解释。史肯勒(Skinner)博士说,「这里通常解释作那个动物(犹大)将变得『粗壮、光润、踢跳』(申三十二 15),以致撑破了他的轭;或是说他越长越胖,终于撑断了颈上的轭(多么奇特的比喻!)。」他后来又加上一句,「这些说法简直没有道理。」也难怪他这么说。我们也会说这样的解释毫无可取,因为这和整个教训完全不能配合。撑断轭是为了使犹大从此兴旺,而不是因犹大的兴旺而撑断了轭。这里岂不是能看出神最初的旨意?他的旨意是不会受挫的,他要膏他的百姓去完成一个使命。
审判的过程(十28—34)。这位先知预告了结局,并传达了可以给余民安全感的信息以后,现在他开始以生动的话语,描写亚述将带给以色列的审判。可以想见亚述军队逼近的情形,他一路势如破竹,由北方的撒玛利亚,席卷过各村落,直捣向南方的耶路撒冷。他逐渐迫近,一直抵达挪伯,威胁到锡安女子的山,就是耶路撒冷的山。神的惩罚临到了。
藉着亚述的入侵,成就了对以色列的审判。大部分的解经家都认为,最后这一段是在形容神对亚述的审判,他的一切势力都将在这审判中被击碎。固然,先知已经清楚预告说,耶和华至终将瓦解亚述的势力,但我们若观察这里所用的象徵语法,就无法同意对这一段的这种解释。
如果我们回过头看以赛亚见到异象以后所领受的托付(六13),就会发现他以伐倒的树木为比方,来描写将临的审判。在审判中,仍有树不存留。如果我们再看后来他论巴比伦的默示(实际上是论亚述的默示),将会发现这位先知宣告亚述被击溃时,以色列人将要喜乐。关于这种喜乐,他说,「松树和利巴嫩的香柏树,都因你欢乐,说自从你仆倒,再无人上来砍伐我们」(十四8)。而第十章第十九节用这比方来论到亚述时,特别强调「他」字,那是「他林中的树」。因此,倾倒的树比喻以色列的审判;在这一段预言里,亚述就是那砍伐者,他要削去树枝、砍下长高的枝子、伐倒高大的部分,所以利巴嫩的树木是被一个强大的势力所伐倒。
还有一个事实不能忽视,就是这个预言中接下去的一句话(我们下一章里会讨论到)带出了这个先知在受托付时所用的言词之含义,就是纵使树林被摧毁,但他们的树不子,就是圣洁的种子仍要存留。所以从耶西的本(原文作不)将发出芽来。因此先知在论到他儿子施亚雅述的预兆时,指出余民将成为耶和华的有力据点,以成全他的旨意。他同时也认识到,亚述是耶和华手中的工具,用以审判神的百姓。
以赛亚(十一1一十二4):最后,以赛亚解释他自己作为神百姓预兆的意义。这一部分里,他极目远眺,望向那遥远的时代。虽然审判即将来到,但是他看到的却是最终的结局。在研究整本以赛亚书时,我们必定会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旧约中的这位大先知,在原则上和经验上,与神那位最终的仆人(基督)有密切的关系。就在这一部分中,我们看到了这种基本的关系。他的名字表明了耶和华的救恩。论到这将临的救恩,他首先描述将要来的那一位,然后描述将要来的那日子。
将要来的那一位(十一1—9)。首先以他的降临,来描述将要来的那一位。他是从耶西的本发出的枝条,是从他的根生出的枝子。这里说的可以和前面对先知的托付最后一句话(六13),以及利巴嫩的树将连遭砍伐的比喻(十33—34)前后对照。我们看见从起初的根生出来的茎,如何经历患难而仍被保留;由他再生出的枝子将被用来成就耶和华的旨意。
这位先知接着描述他的受膏。首先概括地说耶和华的灵必住在他身上,然后特别提到对那灵的四重描写,就是智慧和聪明的灵;谋略和能力的灵;知识的灵;敬畏耶和华的灵。这样的形容,准确地引出那将要生的婴孩,他的名字所具有的意义。以赛亚在对那一小群圈内的门徒所传讲的第一篇信息,就论到有一婴孩为我们而生这事。智慧聪明的灵,就是奇妙策士的灵。谋略和能力的灵,就是全能神的灵。知识的灵就是永在之父的灵。敬畏耶和华的灵,就是和平之君的灵。我们在讨论这些名称时,会发现实际上这些都是在详尽描述一个总括性的名字,那就是以马内利,亦即神与我们同在。
现在请注意这些名称彼此之间的关系。第一个伟大的词是以马内利。在神的旨意中,「以马内利。的意义是要藉着一个婴孩的诞生,一个赐下的儿子而完成;他的名字就是前面所宣布的四重名字。这位先知现在宣告,那拯救者是从耶西的本所发出的枝条,是为我们而生的婴孩;他同时也是耶西的根生出的枝子,就是赐给我们的子。他要受膏,满有耶和华的灵,具有上面所形容的四重性质;他与先前宣告的那个四重名字配合得恰到好处。
这位先知接着立刻描写他的管理。管理的目标是要建立人对神的敬畏,这乃是洁净的原则,也是和平的基础。
首先描述的,是他管理方法中消极的一面。他不凭眼见审判,也不凭着耳闻断是非,因为这样的观察都是凭着人的感官,是人类用来判断的惟一基准,他却弃之不用。然后提到积极的方法。他的审判是依据属灵的、持续的原则,也就是根据公义,平等,和审判的原则。
最后,先知以诗意的词句来描写他的国度。那将是一个完全和平的国度,在这国度里一切与和平相抵触的事物都将被驱除。在这个国度里,小孩子们可以任意玩耍,成全神最初的旨意。这种胜利的秘诀乃在于:藉着那一位的临到,全地要充满对耶和华的认识,好像水充满洋海一般。
将要来的那日子(十一10一十二4)。先知接着更详细地描述将要来的那日子,也就是耶西的根要施行管理的那日。这证明了一个事实:大卫的子孙(枝子)也同时是大卫的主(根)。以赛亚重复四次使用「到那日」,以指明他的日子。
首先,是一个旨意成全的日子。这位拯救者不仅将作为神选民的君王,也作为聚集在他四周的列民、列国的大旗;他的王国将是那大有荣耀的安息之所。先前神为了预备以赛亚作进一步的服事,而给他一个异象,在那个异象里,这位先知看到了坐宝座的耶和华,听见了撒拉弗的歌唱。他们宣告,全地要充满耶和华的荣耀。在这里的异象中,他看到了坐宝座的救主,在他的治理之下,一切理想得以实现,他的安息之所满有荣耀。这儿用救主的安息之所来形容这个国度,实在具有更深远的意义。除非和平的最终目的得以达成,否则他永不能安息。这使我们很自然地想起了应验这些预言的主所说过的话,「我父作事直到如今,我也作事。」
然后,先知描写那日子的程序。首先那是使余民归回的日子。被赶散的人要在他的大旗之下,从四方被聚集;这大旗是为散在地上四个角落的列国、以色列被逐的人、犹大分散的人而设立的。他们聚集在大旗下产生的结果,第一就是这个属神的国度,在分裂之后又重新得以联合。以法莲的嫉妒将要消散,犹大也不扰害以法莲。在重新联合时,他们要合力胜过他们的仇人,而这一切都是出于神大能的作为,他将建造一条大道,让他剩余的百姓通过。
另外,那日子也将是个人颂赞的日子。以色列将以喜乐欢跃的言词,庆祝他的归回,和他的蒙神悦纳,「我要称谢你,因为你虽然向我发怒,你的怒气却已转消,你又安慰了我。」他们又宣称,他们的救恩是从神来的,耶和华是他们的力量、诗歌,也是他们的拯救。以前他们受各样的苦,都是因为没有认识到这些事。现在他们认识了、顺服了,这乃是救主作工的结果;在他的日子里,他带来了这些喜乐的经历。
更进一步,那日子将是集体颂赞的日子,也就是众民颂赞之日。以色列将向万国呼喊,「当称谢耶和华,求告他的名。」如此才能成全神要以色列为他作见证的旨意,以色列起初也是为此而被造的。
C.结尾(十二5—6)
以赛亚私底下的事工,就是向余民作解释。在卷起律法书、向门徒封住训诲之后,他第一部分的工作就是发出颂赞之声。当神命令这位先知卷起律法书、封住训诲的时候,他以顺服、耐心回答说,「我要等候那掩面不顾雅各家的耶和华,我也要仰望他。他凭着信心描述有光照耀的那日,以及有一个婴孩,有一子将要来临;最后他以信心说,「万军之耶和华的热心,必成就这事。」
现在他终于着手向那一小群圈内的人喊道,「你们要向耶和华唱歌,因他所行的甚是美好。但愿这事普传天下。」实在需要强烈的信心才能说出这样的话,因为当时的环境充满黑暗、荒凉,而他竟敢直言最后的胜利,好像这些事已经成就了一样。
最后一句话揭示了信心的秘诀,「在你们中间的以色列圣者,乃为至大。」他对失败和灾难只字未提。这个蒙神拣选的国度被分裂为二,饱受纷乱动荡,并且被置于审判之下。但是信心的眼目所看的,不是外在的环境,乃是专注于他们中间的那位圣者;因此即使在悲伤的时刻,他也能用诗歌将信心表达出来。
2.列国的默示(第十三至二十三章)
这位先知对余民的第二部分事工,包括了论列国的默示。他用这些默示,向他的儿女们解释神治理的作为。他论到列国表现的罪,以及因之而起的神的审判。
这一部分可以分成十个小段来综览:亚述,对帝国的渴望;非利士,一个虚假的希望;摩押,骄傲;大马色,叛逆的联盟;埃及,压迫;巴比伦,奢侈;度玛,兽性;亚拉伯,以实玛利派;耶路撒冷,神的赦免;推罗,商业的压迫。
a.巴比伦(亚述)(十三1一十四27)
第一个论列国的默示与亚述有关。我们会发现,巴比伦的默示来得较迟(二十一1—1O)。在论到亚述的毁灭时,这位先知预告对他的审判,宣布以色列的归回,说出以色列的比喻,总结判决,并且应用这个默示。
预言审判(十三1一22):先知以生动的言辞,宣告审判的迫近。他先描述军队的聚集,然后述说他们的前进。再一次,他所强调的是神的治理。他没有指明这些与亚述对敌的人是谁,但他们被形容作耶和华「所挑出来的人」,他的「勇士」,或如旁注所记是「在他的威严里耀武扬威」的人。先知听见了大军行进的声音,他宣布耶和华已点齐了军队,预备打仗。
然后他看到大军在神直接的指挥下,向前迈进,以完成他他的旨意。耶和华的敌人被形容作陷入惊惶中,当审判临近时,愁苦必将他们抓住。
先知随后宣告这个审判的目的。耶和华的日子也就是罪人毁灭的日子,他们要被逐出这地;因着他们的罪,这土地都受了污染。强暴的人特有的罪,就是狂妄和骄傲,因此耶和华要兴起军队来制伏这些罪。
最后,他形容审判的过程。有玛代人前来,与亚述国为敌,并要毁灭他。这里的玛代人,和后来与波斯人联盟的那些人不能混为一谈。近代的一切研究都证明了这两个民族是有区别的。这些玛代人,在神的管理之下行动,他们不会被收买,他们有着坚毅的决心;除非整个土地都毁坏了,变得贫穷荒凉,否则他们绝不停止。
以色列的归回(十四1一2):因为耶和华怜恤他的百姓,所以决心审判亚述国。尽管他的百姓作恶多端、处境凄凉,他还是拣选他们,并且将他们安置在自己的土地上。他们不再作俘虏,反而掳掠了那些先前辖制、欺压他们的人。
以色列的比喻(十四3一21):以赛亚接着宣称,在耶和华使他们得享安息的日子,他们要针对着仇敌打一个比喻。在这个伟大的归回日子尚未到时,先知就预先把一首讥讽的诗歌放入以色列的嘴里;这首歌主要是讽刺亚述国的覆亡,一共分五个不同的小节进行。
第一小节(3—8节)描述整个世界因着这个压迫者的灭亡而得到解救。这座金城曾经辖制列国,现在因着他的倾覆,全地得享安息。特别是松树和利巴嫩的香柏树,更有理由欢呼快乐,因为我们前面已讨论过,亚述国是一个砍伐者,曾上来伐倒利巴嫩的树木。
第二小节的文字(9一11节),充满着光知清晰的异象。这节诗歌在欢唱阴间因着亚述的崩溃而大大震动的情景。所有在世时会为首领的阴魂都被惊动了,因为亚述这么一个强大的势力,最后居然也被击溃;曾经辉煌一时的帝国,现在也落到和他们一样的下场。
第三小节(12—15节)揭露导致这场毁灭的罪因,是因为他们背叛了神的宝座;他们野心勃勃,竟想阻挠他的旨意,并且与他争夺帝国的大权。
第四小节(16—19节)宣布毁灭已经完成。当列国的君王各在自己阴宅的荣耀中安睡时,这个自大的统治者却要被抛弃,没有坟墓安葬,好像十足的恶魔一样。
第五小节(20—21节)宣布末后的灭绝,不只是亚述,连他的名号也一并被剪除。
判决的总结(十四22一23):然后,先知以简短、概括的方式,宣布这审判乃是耶和华直接参与的行动,因此审判必带来完全、彻底的毁灭。
直接的应用(十四24一27):有关这个默示的最后记载,是采取直接的方式,不再借用巴比伦这个象徵性的名号(巴比伦长久以来一直是代表无神主义的标志),而是直接的宣告。这位先知宣告,耶和华「起誓说」,他将要「打折亚述人」。耶和华以起誓来郑重宣布:为了使他的百姓得自由,他必定要消灭他们的敌人。
以赛亚坚信这事必成就,是基于一个事实:这是神的旨意,这也是神的权能。因为耶和华的手一旦伸出,就没有人能转回。
论亚述的默示,很可能是在亚哈斯统治期间,亚述正在威胁着这个国家时,先知针对他那一小群圈内人讲的。
b.非利士(十四28—32)
有关非利士的默示,清楚记载是发生在亚哈斯王驾崩的那年。有迹象显示,似乎当时辖制非利士的某种势力已经消失,因此他们就打发使者去犹大,想要与犹大联盟。以赛亚一向反对神的百姓和别的国家同盟,不管他们抱的是什么目的;因此他的信息多少具有警告的意味。虽然击打非利士的杖已经折断,但当时仍然是危机四伏。耶和华还可以任意使用其他的势力,来对付非利士。这位先知又宣告,「有烟从北方来,」指明审判将迅速临到非利士人。至于对那外邦差来的使者,惟一恰当的答覆就是:耶和华的百姓只有一个避难所,就是藏在他里面。
C.摩押(十五1一十六14)
有关摩押的默示,可以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个早期的预言,第二部分是一个新的预言。如果我们读了最后的陈述(十六13),就会清楚这两部分之间的区别。这节经文说,「这是耶和华从前论摩押的话。」显然论摩押的第一个默示,已经在以赛亚的早期事工中某个时间内说过了。现在这个点示又重述一次。
早期的预言(十五1一十六12):先知宣布摩押将变为荒废,这是早期默示的开头,然后他又描述所造成的无助后果。
他的荒废(十五1一9)。一夜之间,大难临到摩押,他的两个主要城市都被扫除消灭了。这里生动地描写了因之而来的荒废情形。他的百姓上到高处,在那儿哀号痛哭,无限伤恸。
这种凄凉的情景,让人心生战兢,甚至这位先知都惊叹道,「我心为摩押悲哀。」他的贵族和他们的财富都散到各处,没有一个人得以逃脱这场灾难。
他的无助(十六1一12)。这些被赶散的人渡过了河,逃到以东,便向犹大请求庇护,答应照着以前他们进贡给以色列的前例(见王下三4),同样的进贡给犹大,以求他们能在大卫宝座的治理之下,得到避难之所。
摩押所说的话颇具趣味,显示他们明白神的旨意是在建立希伯来人。
摩押的恳求未获应允。犹大拒绝了他,是因为犹大早已听说了摩押人的狂妄和骄傲。
结果,摩押人又开始哀哭,为他们荒凉的土地哀伤。
摩押的荒凉如此令人心惊,以致整个早期的预言就在一片哀叹声中结束。
新的预言(十六13一14):我们前而已看到,以赛亚声明这是耶和华从前论摩押的话,现在显然已经应验了。神早就定下了期限,在三年之内,摩押的荣耀必被人藐视。
有一点非常值得注意:即使在这里,也可以看出神存留余民的原则。在亚述的例子里,「他林中剩下的树必稀少,就是孩子也能写其数」(十19);同样在摩押的例子里,「余剩的人,甚少无几。」这里存有一件事实,就是在神的管理之下,即使他施行审判时,方式上也会有所差异。他要保留足够的人组成一个核心,他们将来必得到最后的复兴。
d.大马色(十七1-11)
论到大马色的默示,是宣告他的毁灭。显然这位先知心中知道,在以色列(或以法莲)和大马色之间已经有同盟关系。他宣告大马色的毁灭,宣布临到以法莲的审判,预告审判要产生的影响,最后说明审判的原因。
大马色的毁灭(十七1一3):这里预告大马色的彻底毁灭。城邑要变成废墟,羊群可以安然躺卧,无人惊扰他们。这个宣告的目的,是要指出大马色之毁灭所带给以法莲的影响。以法莲一向倚赖大马色的护庇,以对抗来自亚述的威胁。大马色一旦毁灭,以法莲就失去了保障。
临到以法莲的审判(十七4一6):大马色的毁灭,导致了临到以法莲的审判。先知用三个比喻来形容这审判。先是身体日益消瘦的比喻,其次是收获的比喻,第三个是打橄揽树的比喻。虽然这个审判极其严厉,但不会使以法莲完全灭绝,从「在仅上的枝梢上,只剩两三个果子」和「在多果树的旁枝上,只剩四五个果子。这两句话中,可以看出神要保留余民的事实。
影响(十七7一8):这段话,本质上是插进来作说明的,但文字优美,启示了以法莲在神的审判之下,所受到的影响。审判的结果是产生了余民,至少他们会归回向神,并且弃绝偶像。经过审判之后,以法莲会像何西阿所预告的那样,说,「我与偶像还有什么关涉呢?你的果子从我而得。」
审判的原因(十七9一11):先知再度论到审判,他接着就宣布审判的原因。他重复这个审判,宣称以法运的坚固城池,将会像当年在以色列子民的征服下被撇弃的城市一样,变得荒凉。他说,造成这种荒凉景况的原因,是以法莲忘记了神。我们必须注意,有关大马色是以法莲的保障,以及神是以法莲能力的磐石,这两个声明彼此间的关系。以法莲忘记了他真正的保障是谁,反而去倚靠那虚假的保障。这个罪必然会引致审判。
插入:先知的独白(十七12一十八7)。在论大马色的默示和论埃及的默示之间,有一段话包含了两部分,每一部分各以「唉」作开头。显然他的性质是属于一个先知的独白,表明这位先知意识到周围列国的景况,并知道有某些使者被差遣来到了犹大。他是在神观察并掌管的亮光之中,看透了这一切事。此段分两部分,首先显示这位先知知道所发生的事情,第二部分包含他对使者的宣告。
先知所知道的事,第一件是列邦群众的喧嚷,他们都是与神的百姓为敌的。这里生动地描述了那些抵挡耶和华百姓的列国,他们彼此之间的混乱和争斗。
他是在神掌管的大能亮光中,看到了这一切。列邦奔腾,好像猛水滔滔;他们必遭到耶和华的斥责,最后不得不四散逃避,又被追赶,好像风前面的糠枇,又像暴风前的尘土。那一句简短而醒目的声明,「到晚上有惊吓,未到早晨,他们就没有了。」很可能是特别指着亚述军队必遭毁灭而言。
这个异象是关乎那些一心想毁掉神选民的列国,也启示耶和华保护他子民的能力,使以赛亚的心中充满平安的力量,于是他说,「这是掳掠我们之人所得的分,是抢夺我们之人的报应。」
这段独白的第二部分,首先表达先知已经知道有使者要来到犹大。他们是谁?我们不得而知。先知以刷刷响声的翅膀来形容他们,也许是在暗示他们来自尼罗河彼岸的地方,是产蝗虫、孑孓蝇之处。他又形容这些者是搭乘蒲草船过海的,更和这个看法相符合,因为他们是借道尼罗河前来的。
先知告诉这些使者的信息是,他们应该回到自己的国家,静候耶和华的行动。如果这些使者前来,是倡议与神的百姓缔结一个新的同盟,以提供援助的话,先知在他的宣告中,坚定却有礼貌地拒绝了这样的援助。
然后他传达耶和华给他的信息,以解释拒绝他们的原因。
耶和华乃是在等待。这里用预备收割的过程,来比喻神的等待。
到了适当的时机,他就会采取行动,施行审判。这里用的是收集禾稼的比喻。
最后,先知宣布,耶和华的行动所产生的结果,乃是这些「高大光滑的民」,「从开国以来极其可畏」的百姓,要向他臣服,他们都将来到安置他名的地方,就是「锡安山」。
这段先知的独白,最有价值之处在:他显示先知深深知道,耶和华即使面对多民哄嚷,列邦奔腾,他仍有能力,足以成就他的旨意。在先知传达给使者的信息里,清楚指出了神的子民在这样的环境下所应有的态度,就是认清神是在观看、等待,他会在适当的时机采取行动,因此他们应该以完全的信心,安静等候他。
e.埃及(十九1一二十6)
论埃及的默示之所以引人注意,在于他宣布了那曾苛待希伯来人的国家,将要面临的毁灭。这宣告也包括一段有关埃及人的希望之语,因为先知向前眺望,看见耶和华的旨意将胜过一切的拦阻,他的大能终将胜过列国列民。
这个默示可分成三部分,首先预告埃及的灭亡;其次向埃及宣布一个希望的信息;第三部分是预言将临到的毁灭,这显然是对作恶多端的犹大所提出来的警告。
埃及的灭亡(十九1一15):这位先知预告,耶和华将亲自来到,以直接的行动毁灭埃及。他看到耶和华乘驾快云,临到埃及。
他的来临(十九1—4),将使埃及的偶像战兢,使埃及人的心融化。他们看见耶和华的大能,心中大感惧怕,对于偶像的信心也不禁摇动起来。这种对耶和华临到的认识,使偶像被毁灭,这乃是埃及经历一切遭遇之后产生的结果。
首先描述的是内战。在这场内战中,整个国家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内政、外交都要崩溃。先知得到启示,知道这场内战的秘密,乃在于他是出于耶和华直接的行动,「我必激动埃埃及人。」
第二个描述的是埃及人的谋略要失败。他的心神耗尽,不能采取有智慧的行动。他的子民在困惑之余,便去求问偶像,以及那些念咒、交鬼、行巫术的。这也使得耶和华不得不亲自降临,「我必败坏他们的谋略。」
最后描述的是这个国家将被交在「残忍主」的手中,在他暴虐的统治下为奴。这也是耶和华行动的结果,「我必将埃及人交在残忍主的手中。」
临到这国的审判,将伴随着一种最可怕的天然灾难而来(十九5—10)。埃及一向倚赖尼罗河为生,现在这条大河干涸了,必然引起遍地的瘟疫,一切依靠尼罗河水灌溉的作物也因而枯萎凋谢。
尼罗河干涸的结果,必然使埃及基本的国力——产业为之崩溃。水干涸了,打鱼的、撒网的只好停止工作。编织业不得不歇工,因为麻和棉花都无法生长。建筑业也无法继续下去,因为国家的基础都被击得粉碎,因此所有佣工都变得愁烦不已。
先知在论到这个审判时,又突然道出了埃及整个国家的失败之处(十九11—15)。他先描述埃及的首领「极其愚昧」,是「变为愚昧」的。他的巨子既愚笨,又受人蒙骗。由于这些首领的失败,导致整个国家的堕落。在描述他们的失败时,先知忽然在中间插入一句嘲弄的话,「你的智慧人在那里呢?」并且再一次肯定埃及的灭亡是出于耶和华的旨意。
耶和华一方面使那些首领变得愚昧,一方面将乖谬的灵搀入埃及人中间,使他们像醉酒的人一样,糊涂地跟随着他们错误的首领。最后一句话在描述埃及的一般景况。埃及人不论是首领或佣工,头或尾;不论是贵族或平民,棕枝或芦苇,所作的工都不能成就。因着耶和华在审判中临到,全地都将为之瘫痪。
埃及的希望(十九16——25):预言了埃及的毁灭之后,先知立刻作了一个令人惊讶的转变,开始述说有关埃及的希望之信息。
我们承认这一段经文有些难懂。把这些希望的话夹放在两段论到毁灭的信息中间,似乎有些奇怪。不管如何解释,至少这儿有一个事实:这是先知运动中最伟大的默示之—。我们可以注意到,这段经文共分五段,每段各以「当那日」这个重要的片语作开头,这种片语在此本先知书中很常见,用来指耶和华的某些明确而具决定性的作为。在约珥的简短预言里,我们可以最清楚的看见这个片语的重要含义,这表示他在异象中看到耶和华在未来的世代中所要行的事,才讲了这个预言。对约珥来说,耶和华的日子总是已经到了,也总是将要临近的。
先知宣布了埃及的毁灭之后,又将双眼注视着一个未来的日子,就是耶和华的日子。在那日,即使埃及也必向他降服。刚才讲的这五段可归纳为两类,前三段是描写过程,后两段是论及结果。
这过程(十九16—22)中的第一个事实,就是埃及人要因着人提到犹大地而惧怕。我们必须留意,这里的惧怕和前面预言的毁灭毫无相关之处,毁灭的审判乃是出于耶和华的审判,他要使用一个残忍的主和一个暴虐的君王来作为审判的工具,而不是用犹大来执行审判。因此关于埃及因人提及犹大地而惧怕,纯粹是一个独立的事件,我们没有更详细的记载,圣经只有提到那是出于耶和华的旨意。
他们惧怕的结果,是有五个埃及的城市降服,他们要说希伯来人的方言,并且指着万军之耶和华起誓。这里只提到一个城市的名字,由于不同抄本写法互有出入,结果造成许多解释上的困难。有些抄本写作「灭亡城」,另外有些写作「太阳城」。很可能后者才是正确的,意指他们将弃绝对太阳的崇拜,转而敬拜耶和华。不管怎样,第二段的重点是,他宣告了埃及人因惧怕而降服。
这个过程的最后一部分,是神的作为;他们在敬拜耶和华之后,立刻得到医治。「在埃及地中必有为耶和华筑的一座坛;在埃及的边界上,必有为耶和华立的一根柱。」在这个声明里有一点意味深远,就是把希伯来崇拜的中心记号,和异教崇拜的主要标志并列;那就是希伯来的祭坛,以及异教的柱石。在进入这块土地的入口处,为耶和华设立这些柱石,是告示那些要进去的人:这块土地上所敬拜的是耶和华,在那地的中央,有他的坛。
以赛亚宣告,当埃及人如此向耶和华哀哭的那日,他就必差遣一位救主,作护卫者,来拯救他们。
总有一天,埃及和埃及人要认识耶和华,要敬拜他,向他许愿,并且还愿。耶和华必因他们这种态度而医治他们。
最后两段说明了埃及复兴的结果(十九23—25),虽简短却勾勒出一个先知极高超的舌法,他看见了神对这个世界最终的旨意。以赛亚在眺望那些和神的选民有关系的国家,特别是曾与他们为敌的埃及和亚述时,看见埃及和亚述要彼此联盟,一同敬拜耶和华。
他的异象最后看到的是以色列、埃及和亚述的联合,地上的民要因而蒙福。末了几句话,显示以赛亚确信,神慈爱的旨意最后必获得胜利;「埃及我的百姓,」「亚述我手的工作,」「以色列我的产业。」
埃及的毁灭(二十1一6):在这简短的一段经文中,我们首次看到以赛亚暗示他已经知道或怀疑那些官长们正图谋向埃及求助,以抵抗亚述;尤其在他恢复公开事工时,这个计谋已更成熟。
以赛亚曾在希西家统治期间,停止公开作见证有三年之久,这三年可能就是他以乞丐的样式,露身赤脚在耶路撒冷行走的那一段时期。在这个预言中,他向他门徒的那一小群圈内人,解释有关他那古怪而持续甚久的行径所代表的意义。他怎样赤身露脚;照样,亚述王也必掳去埃及人,使他们赤身露脚,使埃及蒙羞。
那一日,原先一心期望倚赖埃及,以脱离亚述之手的人,会发现他们所倚赖的真是不可靠。
f.巴比伦(二十一1—10)
我们从这一段末了一句,「巴比伦倾倒了,倾倒了。」可以证明,一开始提到的「论海旁旷野的默示」,是指关于巴比伦的默示。
这位先知首先描写他看到的旋风异象。他见到波斯的军队,好像从旷野袭来的旋风,直扑向巴比伦。旋风扫过,留下凄惨的景象,以致这位先知目睹了,也不禁心惊胆战。他以生动有力的文字,描述这种可怕的场面。
他看见巴比伦陷在这场突然而起的旋风中心;这来自旷野的旋风,显然是代表波斯的入侵。
先知接着描述这个异象如何临到他。耶和华曾命令他静候观望,他也以耐心观望着:等到最后,这个异象完成了,耶和华对他宣告,「巴比伦倾倒了,倾倒了,他一切雕刻的神像,都打碎于地。」
最后,这位先知称呼当时他所教导的余民为「我被打的禾稼,我场上的谷」,并宣称他已将从耶和华那里听见的都告诉他们了。
这段论巴比伦的默示,预言的成分相当明显。不久之后,犹大就要被巴比伦征服,神要使用巴比伦作为审判犹大的工具。至于巴比伦被波斯征服,则是到一百五十多年之后才发生的。
g.度玛(二十一11一12)
这段论到度玛的默示有一个特点,就是非常简短,而且比较含糊。
这位先知还是站在他的守望塔上。从那个有利的位置,他看见了巴比伦的覆亡。他听见有人声从西珥来,两度问道,「守望的,夜里如何?」
在被掳的末期,以东似乎和巴比伦之间有某种的同盟关系,因此波斯大军横扫巴比伦之际,以东自然满怀焦虑。以赛亚在远望、静听之时,也看到了他们的焦虑,但是他也无法提供一个明确而满意的答案。他惟一的答覆,是有关早晨和黑夜的。极可能他是指,巴比伦的灭亡对犹大来说,是早晨的来临,对度玛来说则是夜晚。
无论如何,当时他并没有一个清楚的异象,也没有确定的信息。但他最后告诉他们,若有疑问的话,他们以后可以再回头来问。
h.亚拉伯(二十一13一17)
论到亚拉伯的默示,也一样难以解释。他包括了一个异象和一段解释。
这异象是关于一群住在亚拉伯树林中的客旅,他们受到提玛地的居民热心相助,这些客旅都是逃避战乱而来的。
至于异象的解释是,耶和华已经决心要毁灭那些在叙利亚沙漠中流浪的族类。
如果这个默示和论巴比伦的灭亡之默示,以及和论度玛的默示相关联,那么毁灭这些流浪之亚拉伯人的,就是那些要上来攻打巴比伦并征服他的波斯军队。所谓「一年之内」不一定是指以赛亚发出此预言当时的一年内,比较可能是指巴比伦遭到攻击后的一年之内。
i.耶路撒冷(二十二1—25)
这个论「异象谷」的默示,是一个信息,论到耶路撒冷不顾将要临到的危险,仍然犯罪作乐。
我们可以分两方面来看,首先是宣告耶路撒冷的罪,其次宣布所有的官长将面临的改变。
耶路撒冷的罪(二十二1一14):耶路撒冷的欢乐成了一种弊端,因此这位先知公开问道,「有什么事?」这城正充满喧哗欢乐。在危险当头之际,必有人因防御这城而丧命;但先知以无限嘲弄的语气宣称,他们并不是为刀所杀。他虽然被欢乐包围,心中却充满悲伤,拒绝与众人一起作乐,也不肯受安慰。
他接着描述那些聚集前来攻打耶路撒冷的军队。那日子将充满危险灾难,主万军之耶和华的审判已迫在眉睫。敌人的大军四周环伺,耶路撒冷的山谷遍满了战车,马兵在城门前排列整齐。
然后他描述围城的情景。城里的人作好了防卫的准备,但他们只倚赖自己的预备,却忘记了耶和华。他才是犹大惟一的庇护,他长期以来一直细心照顾着他的百姓。
主万军之耶和华叫人哭泣哀号,叫他们举哀、悔改,谁知他们却反过来欢喜快乐,又吃又喝。在这一切欢乐的背后,可以看出他们实际上心中充满绝望,他们说,「我们吃喝吧!因为明天要死了。」
在大难临头时,欢喜作乐就是一种罪行。百姓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谦卑下来,悔改认罪。但他们却不这样行,他们先作好防御设施,然后就纵情于吃喝宴乐。这种行为足以证明他们对神的叛逆,因此耶和华宣布说,这罪直到百姓死亡,断不得赦免。
官长的改变(二十二15一25):突然先知又发出一个信息,论到官长的改变。毫无疑问的,他所责难的那种欢乐态度,多少和一件事实有关,就是当时的政客,正企图和围城外的人达成某种秘密协定;而「舍伯那」这名字本身,就暗示他是一个外来的人,显然他是赞成密谋的那帮人的首领。另一方面,以利亚敬却赞成以赛亚一贯持守的立场,就是认为与外国结盟,违反了耶和华的旨意。在这卷书记载历史的部分里,根据以赛亚所说,以利亚敬当时所据的位置,原先是舍伯那的,但舍伯那已经被废除了。
在对付舍伯那的骄傲时,以赛亚首先向他挑战,问他凭甚么权利,可以在城中为自己预备安葬的地方。
这位先知用严厉可畏的言词,宣告耶和华要将他用力抛弃,好像抛球一样。
耶和华要指定希勒家的儿子以利亚敬,来取代舍伯那的地位。虽然这段有关以利亚敬的经文,无疑地具有弥赛亚的含义,但我们要谨慎,不要忘了他最初的用意。这位先知是在宣告,以利亚敬是耶和华所任命的,他要使他装备齐全,以完成他的工作。不仅如此,他要在神的引导下,成功地治理国家。
以赛亚也预言他将来的败亡。钉在坚固处的钉子将因负荷过重而脱落。这个神所派定的人,滥用了他的权柄,大派官职给他的亲戚。结果这钉子必被压斜断落,挂在其上的重担也必被剪断。
j.推罗(二十三1—18)
论推罗的默示可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一首歌,分成三段,叙述他的毁灭。第二部分预言一次复兴,这乃是耶和华的旨意。
推罗的毁灭(二十三1一14):这首歌的第一段,生动地描述了将临到推罗的灾难。他的船只由外地返回,发现推罗已变成荒场,房屋荡然无存,港口也封闭了,连进去的人口都没有。他的边界一片荒凉,沿海的居民看见这个曾为商业中心,现今却成废墟的城市,不禁大吃一惊。大海本身会是他交通的街道,现在也被废置不用了。埃及风闻了他的同盟推罗的灾难,心中甚是恐惧。
这首歌的第二段,启示了引起毁灭的原因。先知再一次沉思整个的荒凉情景,以嘲弄的语气问沿海的居民说,这可是你们从前的欢乐城?然后他询及原因,并且自己回答说,他的毁灭乃是耶和华的作为,「是万军之耶和华所定的,为要污辱一切高傲的荣耀,使地上一切的尊贵人被藐视。」推罗惟一引以为效的,就是他的财富,神就是为了惩罚他这一项罪而毁灭他。
先知再度描述推罗的彻底荒凉景象,他用开头时同样哀叹的语调来结束这首歌;他叹道,「他施的船只,都要哀号,因为你们的保障变为荒场。」
复兴(二十三15一18):紧接着这首歌,以赛亚又发出一个明确的预言,论到推罗将被遗忘七十年之久;之后神要再度眷顾推罗,恢复他以前丰裕的地位。
我们要留意一点,在这儿没有丝毫暗示,预言推罗将回转向神。事实上,先知说得非常清楚,推罗在得到复兴之后,仍将与地上的万国交易(原文作行淫)。在神的制度里,他的复兴多少是为了要服事他的百姓。
3.耶和华曰子的异象(第二十四至二十七章)
我们看过,这位先知的第二部分事工,是私底下对那群余民作的。这里他以「看哪!」这个醒目的词句,结束了这一部分事工中有关列国的默示,转向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里,他因看见了整个世界是在神宝座管理之下的异象,而有了一个较宽阔的眼界。这里的主题是有关耶和华的日子的异象。他的论述可分成两部分:先是荒凉的异象,其次是复兴的异象。
a.荒凉的异象(二十四1—20)
有关将临到的荒凉之预言,有两个过程,首先宣告神的话,他决心使审判临到这世界;第二个过程在描述耶和华将如何实践他的话。
神的话:命定的浩劫(二十四1一3):首先描述一般的情景,宣告耶和华将使地空虚,变成荒凉混乱,结果地上的居民便四处分散。
然后,先知特别谨慎地指出,这审判将影响社会各阶层。大地一旦停止出产时,人们不分贵贱,都会变得同样贫穷、困苦。
以赛亚重复宣告大地将全然空虚、荒凉,他特别强调一点:这事必然成就,因为这话是耶和华说的。
神话语的作为:浩劫的描述(二十四4一20):这位先知接着立刻描述这场浩劫。首先,他详尽地论到大地。从土地及居民的毁灭,居高位的人或百姓的官长遭到败落,可以看出神
的咒诅。
然后他清楚宣告导致这一切的原因,乃是由于百姓的罪;他又小心地指出这罪乃是犯了律法、废了律例、背了永约。百姓在道德上的弊病,也影响了大地,以致地被人污染了。这清楚说明一件事实:人是管理受造之物的,当人有了污秽时,他使以下的整个受造之物,也都因着他道德上的失败而受到污染;结果在审判时,这被污染的世界要反过来毁灭他。
最后,以赛亚描写那绝望的后果。所有宴乐、欢喜的歌声都要止息;那些人们用来追寻虚假的欢乐之工具,现在却带给人悲哀和痛苦。
地上毁灭的焦点集中在这城的毁灭;以赛亚形容这城无人居住,充满绝望,被弃绝以致于荒废了。
当先知放眼看这可怕的景象时,他也见到了一线光芒,并听见从地极传过来的歌声。
他发现即使在这样猛烈的毁灭中,仍有余民存留下来。在有关大马色的默示里,他宣告说,当审判的那日,「其间所剩下的不多,好像人打橄榄树,在仅上的枝梢上,只剩两三个果子,在多果树的旁枝上,只剩四五个果子。」现在他心中又浮起相同的景观,他宣告说,「在地上的万民中,必像打过的橄榄树,又像已摘的葡萄所剩无几。」这少数的百姓就是余民,他们将要见证耶和华的威严,并呼吁人们要荣耀耶和华以色列神的名。先知听见了分散到地极的余民,所发出的歌唱。
这个希望的语调很快因着一个绝望的宣告而消失,因为以赛亚看见了那审判将迅速临到,而且极其可畏。他忧伤的原因,第一是他深深体会到导致审判的那罪;第二是他对那审判本身的认识,他生动描写了那审判将吞灭地上的居民。最后几句话再次说明那审判必要成就。
b.复兴的异象(二十四21一二十七13)
在这荒凉的黑暗背景衫托之下,这个预言复兴的异象显得格外突出。前面荒凉的异象中,最后提到的信息是审判。而论到复兴的这一段经文,头一句话就指出两者之间的关系,「到那日」,也就是指神审判的那日。从下面紧接着记述的那些事,可以看出审判的那日,究竟不是灭亡的日子,他最后的目的是要带来复兴。
这一段经文包含了七个信息,每一个信息都以「到那日」开头;七个信息总括起来,就是在启示一些有关复兴的事实,就是复兴的原因、特色和完成。
这七个信息井然有序地向前推进,分别启示复兴的原因乃是因耶和华的统辖,以及他百姓对这事实的认识;启示复兴的特色,包括犹大地的歌唱,对邪恶势力的审判之描写,和葡萄园恢复旧观的景象;至于复兴的完成,乃是简短的说到以色列人的聚集,和重新恢复敬拜。
原因(二十四21二十五12)
耶和华的统辖(二十四21二十五8)。第一个信息宣布了一个至深的真理,以确定最终复兴的肯定性。那真理就是神的统辖。这个信息的中心是,「万军之耶和华必在锡安山,在耶路撒冷作王,在敬畏他的长老面前,必有荣耀。」。围绕着这个真理,先知列举了神统辖的结果所产生的几项事实。
第一个事实是,耶和华胜过了那些压迫者。在他审判的那日,他要惩罚他们,将他们聚集,好像囚犯被聚在牢狱中,最后并要宣判他们的罪行。他完全得胜了,他的管辖弃满了荣耀,即使世上那些明亮如月亮、日头的君王贵胄,也要在他面前蒙羞惭愧。
第二个事实是,耶和华搭救被压迫的人。先知以一首歌来陈述神搭救的程序,以及紧接着发生的结果。这程序是建立在信实和真理上,包括了神对那城、官殿和反对他的人,所作的彻底毁灭。紧接着的结果是,那些压迫人的将认识到耶和华是他受压制的百姓之保障和帮助;因此百姓就将一切荣耀归于他的名。这首歌以象徵性的语言、富丽的词藻,表达了神如何温柔,又大有能力地照顾了那些被压迫的人。在急难和狂风暴雨中,耶和华是他们的避难所;因此软弱和被欺压的人得到了保障和庇护,那些欺压人的强者,反变成软弱,并要被降为卑。
耶和华这作为将产生的一个结果,就是新秩序的建立;就是这信息所描写的,他将在山上摆设筵席,用光照亮黑暗中的万国,以致于世上不再有悲伤,他要擦去一切的眼泪。
这一整段对他管辖的描写,说明了一个事实,就是他将要毁灭那些压制他百姓的人,并拯救那些被压迫的人,万国要因此认识他,那催逼他们的恶人必被除灭。
被他百姓所认识(二十五9一12)。第二个信息启示的事实是,耶和华的百姓将认识到:当复兴的那日,耶和华要统辖一切。
他们首先承认说,「看哪!这是我们的神。」他们素来等候他的显现,他们既认出了他的作为,便因他的救恩欢喜快乐。
他们所承认的真理,有事实为证,就是他胜过了他们的仇敌。这些仇敌被统称为摩押人,大概是因为在先知说这话的时候,有些特别的环境,使他特别注意到摩押人所怀的敌意。他描写他们溃败的情景非常生动,神百姓的仇敌在粪池的水中,企图伸开手伏水,但耶和华必使他们一切的城堡倾倒。
特色(二十六1-二十七11)
犹大地之歌(二十六1—12)。很自然的,在论到复兴的原因之后,接着是说明复兴的特色。这些特色之一是,耶和华至终得胜的那日,在犹大地唱出的那一首诗歌。
这首歌的第一小段,是在歌颂已完成的拯救工作。先知首先描述那个新的秩序,然后宣布建立新秩序的程序,以说明那拯救的工作。
这首歌在论到新秩序时,用两个城市作对比;一个是由神的作为建立的新城,一个是被他毁灭的旧城。新城坚固无比,以救恩作他的城墙和外郭。他的居民都是守信的义人,他的城门也仅仅为这些人而敞开。因着耶和华的管理,这城必固若金汤。他必保守这些专心倚靠他的人十分平安,因为耶和华是那永远的磐石。
这一切都要在旧城被毁灭时得到证明。旧城的人将要被降卑,与尘土为伍,并要被困苦人的脚所践踏。
接着这首颂赞拯救的歌,又赞美赢得那胜利的过程。那是一条正直的路,耶和华的作为是正直的,他要修平义人的路。那既是一条义路,也是一条审判之路。他的百姓要在审判的路上等候他,他们心里羡慕他的名,就是他那可记念的名。下面几句被认为是附加进这首犹大之歌里面的,就是这位先知宣称他的灵在夜间羡慕耶和华,并且他切切地寻求他,因为他看见神施行审判时,地上的居民就学习公义。他以恩惠待恶人时,他们却继续行不义。只有用审判,才能使他们看见耶和华的威严,转而归向正直。
然后,这首歌提升到较高的层面,称颂耶和华自己。耶和华的手高举起来,但是百姓却看不见,然而他们可以从他为百姓发的热心,得以见他。耶和华胜过了那些会管辖他百姓的主人,并要继续得胜,使他们弃绝那些主人,忠心顺服于他。国民日渐增添,地的四境也得到扩张,这些都使他得了荣耀。
这首歌又再度颂赞拯救的工作。他回顾过去,描述了以前的痛苦和患难;那时他们面临惩罚,就倾心向耶和华祷告;那时他们极力抵抗仇敌,却徒然无功;那时他们陷于长期的悲惨失败中。但是现今他们的景况全然改观,好像死人从死里复活一样。睡在尘埃中的要醒来,并且歌唱。
先知记得这些话仍是在审判的环境里说的,而审判必须继续到完成的阶段,因此他最后以一个对神百姓的呼召,来结束这首歌,他呼吁百姓要安静,耐心等候,直到忿怨过去。他并且保证自己所说的这一切话都要应验,因为耶和华要出来,为地上居民的罪孽而惩罚他们。
恶势力的审判(二十七1)。接下去的信息非常简短、生动,但也充分表达了他的目的。耶和华审判的那日,他要用他的大刀,摧毁一切恶者。如果这位先知是以他直接的观点来作比喻的话,我们几乎可以肯定那「海中的大鱼」是指埃及,因为「海」这个字,也常常用来指尼罗河。那「快行的蛇」可能是指亚述,「鄂鱼」可能是指巴比伦。这些对恶者的描写,可以看出他们的一贯伎俩——敏捷、诡诈、狡猾,或许我们能从这方面,发现此段经文的重点。
葡萄园的复兴(二十七2—11)。最后论及复兴的特色之信息,是一首有关葡萄园的歌,他和前面预言中的那一首葡萄园之歌成了强烈的对比。第一首葡萄园之歌,述说尽管耶和华的葡萄园败落了,他仍细心照管他的园子,然后又说到将有审判临到他。这里的葡萄园之歌,是一首复兴之歌,他首先展示了一幅荣耀的图书,然后描写神管理的过程。
他用美丽的词藻,描写耶和华的照顾。他首先说,「有出酒的葡萄园,你们要指这园唱歌,」来保证这园子必结实累累;然后声明他将时刻浇灌,昼夜看守着这园子。
他看见葡萄园结满了果实,便宣告说,「我心中不存忿怒。」然而,若荆棘蒺黎与他为敌,他就要毁灭他们;不然,就让这些恶人(荆棘和蒺藜是比喻作恶人)来持住神的能力;即使这样,他们最后还是要与神和好。最后再一次描写葡萄的丰收,他们要扎根、发芽、开花,所结的果实必充满全世界。
这种复兴的过程也就是审判的过程,这个信息现在开始要说明此点。一个葡萄园败落,通常是因为不结果子所导致的,而耶和华对不结果子的树,从不存任何怜悯。虽然审判总是有一定的限度,但他击打他的百姓时,从不像他击打那些击打他百姓的人那样严厉。如果「相机宜」这词正确的话(无可否认,这词是有些疑问,但他和这段经文的思想很配合),那么这个教导主要强调的是,那审判必定极公平,并且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纠正人的行为。
下一个宣告更清楚的强调这一点。他宣告说,虽然有东风猛烈的吹袭,但雅各的罪孽必得赦免。审判的目的是要除去罪孽,打碎偶像,这样才能多结果实。
以赛亚再度描述审判本身;审判的结果,导致了城市的荒凉;审判的原因,是因百姓的蒙昧无知,以致耶和华不怜恤他们,也不向他们施恩。
完成(二十七12—13):最后两个信息是论到复兴的完成。首先论到前面已说过的一个真理,就是耶和华将要聚集这地上他忠实的余民,「大河」和「埃及小河」是指巴勒斯坦的边界。他要细心的拣选余民,一个一个召集他们来。
其次的信息有更宽广的眼界。当地上的余民被聚集起来时,有大角发出声响,从远处被召聚来的百姓就同声响应;全国要联合,在耶路撒冷的圣山上敬拜耶和华。
因此以赛亚针对忠信余民的事工中,最后的这几句话,是单单指着他们说的。他们要由远近各地被召集来,一同敬拜耶和华:这时先知一向所论到的复兴,终于圆满的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