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开的事工(第一至七章)
这段时期的公开事工,又可用先知有关乌西雅驾崩的异象为分界,将之区分为两部分。第一至五章,我们看到他在乌西雅执政期间所释放的信息;第六至七章,是他与亚哈斯分手之前的信息,从此以后他就开始专注于对余民的教导。
1.乌西雅在位期间(第一至五章)
这段时期的预言又可分之为三。最先是对这个国家的严肃
指摘,其次是呼吁的话,最后是严厉的谴责。
a.指摘(第一章)
第一个信息的性质,是对这个国家发出的指摘。这里面揭示了耶和华和他选民之间争论的原因,并且断言必然会有审判临到。
宣告争论(一2—20):天地都被召来听耶和华对他子民的抱怨,这个抱怨是他以父亲的语气发出的。他喂养、抚育大了孩子,他们却悖逆他,这就是他们的罪了。神用无知的牲畜
和愚昧的以色列人作比较,说明他们的罪是何等乖违常理。
紧接着这个抱怨的,是先知的呼吁。在这儿他描述了百姓的道德光景。这个国家充满罪恶,他承袭了恶行,又继续犯罪。百姓背弃耶和华,因为他们藐视这位以色列的圣者,以致他们与神疏远。
接着他说明他们遭受责打的原因。他用问话的形式,指出他们的受苦乃是自取其咎。因着他们自己的悖逆,遭致耶和华的责打。
然后他用比喻描述他们受的责难,好像一个人遍体鳞伤,伤口既没有包扎,也没有用药敷里。接着他形容他们的土地、城邑的光景,也是用比喻的方法。这段陈述最后以一线希望的曙光作结束,因为他提到了仅存的余民。
耶和华的信息再度响起。先知矫正当时一个普遍而有害的观念:认为与耶和华的关系是建立在外表的敬拜上。其实献祭和节期算不得什么,如果没有敬虔的生命相随,这些就会为神所憎恶。他以嘲弄性质的措辞称呼他们,他唤他们为「所多玛的官长」和「蛾摩拉的百姓」。他们亲近神的方式是虚假的。他们带来毫无意义的祭品和供物。耶和华的话生动地道出了他的感受,「我也不能容忍」,「我以为麻烦」,「我必遮眼不看」。他随后指出,真正亲近他的方法是道德的洁净,而不是外表的仪式;是公义的行为,而不是条文礼仪。
先知所宣告的争论,最后一部分是耶和华对他子民的呼召。这呼召本身是用下列字句表达的,「你们来,我们彼此辨论。」如果他们顺服了这个呼召,其结果是毫无疑问的。愿意与神辩论,必然会产生的结果,就是从污秽中得洁净。不过,这要看他们的态度。顺服的将得着祝福,悖逆的将要灭亡。
宣布审判(一21一31):由于城市的腐败极其可怖,就必须有审判。先知用鲜明有力的言辞道出那种腐败的情形。这城市由原先的忠信,堕落到现今妓女般的光景;由公平公义的行为,堕落到举止如凶手。这种不忠实是由掺杂、作假所造成的。银子变成渣子,酒里也掺了水。问题在于他们的官长居心悖逆,与盗贼为伍,行政上贪污腐败,以致人民有冤无处申,寡妇无人照顾。
接着他描述了两种审判的方法。第一种是为了复兴。报仇的击打,目的在带来洁净和复兴。有关这过程的描写,和前面先知所责问的过犯息息相关。由于他们的罪是因掺杂引起的,所以审判的目的在使他们由渣滓和杂物中得洁净;并且恢复他们的审判官,最后恢复这城市原先的地位,重新有公义和忠信。
审判同时也是在指责那些坚持犯罪的悖逆之人。报仇的击打必导致异端迷信的崩溃,并使那些拜假神的人归于灭亡。
因此,在这段争论里,清楚载明了耶和华和他子民之间的状况。他所申明的是他对他们的照顾,以及他以爱心供应他们一切的需要。他所抱怨的是他们没有回应他的爱,因此要有审判,以恢复丧失的秩序。虽然这先知的信息中指出神的愤怒之火足以使人灭亡,但也充分证明审判之猛烈,乃是出之于爱,最终的目标是要让人与神和好。
b.呼吁的话(第二至四章)
在广泛地说明了耶和华和他子民之间的关系后,我们看见这位先知所提出的伟大呼吁。这呼吁一共有三部分,第一和第三部分是有关末日的异象,中间的部分在描述普遍的败坏,并论及审判。
有关末日的异象(二1一4):这位先知置身于腐败的环境和审判之中,他得了一个异象,看到将来审判所要经历的各个事件。他看到神的殿被建立并被高举。那殿成了各方瞩目的中心,他不只是为了神的选民敬拜之用,更是对全世界开放的。在建立的日子,列国都要响应,前来敬拜神。
当他的道从锡安发出,耶和华的言语由耶路撒冷出来时,各国的民都要被吸引,向前奔跑。他们若接受这道,就会发现生命的真道。在附带的声明里,他写下了这个新的秩序,「他教导我们也要行他的路。」
神圣殿的建立,以及他的道由锡安发出,所产生的结果是,列国都解除武装,太平盛世继之而来。这现象是他在列国间审判,在众民中定是非时发生的。没有人向这个仲裁的法庭上诉,因为这法庭是神管理的,有绝对的公义。当那日子来到,人们并不毁掉战争用的武器,而是将他们改造成谋求和平与繁荣的工具。刀要打成犁头,枪要铸成镰刀。
普遍的败坏以及审判(二5一四1):在那个粲然的启示之亮光中,这位先知开始论及他所处的境况。那是普遍的败坏和审判。他首先发出一个信息,藉着这信息,那异象的亮光照
射在黑暗上,将黑暗显露出来。然后他宣告并且解释审判的过程。
光照在黑暗上头(二5—22)。第一句话是呼吁。先知呼唤雅各家,要行在耶和华的光明中。也就是说,要以有关末日的那异象中所启示的思想,来观看一切事物的真相。
其次描述那普遍的黑暗。先说到神的选民因为环境和败坏的外族而受到的污染。他们「充满东方的风俗」,学习占卜,并且击掌,与外邦人同流合污。然后说到他们物质上的财富。他们有无数的金、银、马匹、车辆。第三点提到他们的敬拜偶像。由于和外族交往,为他们带来物质上的丰富,也使他们的虔诚受到了腐蚀。这样必然会导致整个民族的腐化,不管尊贵的、卑贱的都堕落了。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段的开头和结尾都是用绝望的语气。这先知一开始就宣布,神已经离弃他的子民。在结束时他又呼喊道,「所以不可饶恕他们。」这种记载似乎和这一部分开头提到的异象,以及结尾部分所表达的乐观大相乖违。但是只有用这样无望的语气,才能使悖逝的人们痛定思痛,因为后面紧跟着就是严厉的指责。
末日的光临到普遍的败坏之上,使先知不得不呼喊人们,要他们进入岩石之中,藏在土里,以躲避耶和华的惊吓,和他威严的荣光。在建立异象中所看到的那秩序之前,必须先施行审判;审判时人必被降为卑,惟有耶和华被高举。
先知所描述的审判,第一个举动是要打破人的自大和狂傲。一切自高自大之人所信靠的、所夸口的事物,都要在审判过程中被击碎。先是自然界的东西:利巴嫩的香柏树、巴珊的橡树、一切高山峻岭;然后是人手作的工:高台、城墙、他施的船只、可爱的美物;最后是人本身。
在耶和华的审判中,他要兴起,使地大震动,所有的偶像必被毁坏。
在这个末日异象的亮光之下,他论到那普遍的败坏时,最后的呼吁是不要倚靠人。从这一点看,—切都是与神有关的,先是他审判的程序,然后就是有关末日的第二个异象带来的复兴。
对一个败坏社会的审判(三1一四1)。先知既在思想末日异象所显示的败坏时,看出了审判是必须的,现在他就更详细地论到审判。既然说到不要倚靠人,现在他就开始观察耶和
华的作为。
神的作为最先是要审判那些执政的官长。他摧毁了政权,除去一切的权威、战士、审判官、谋士和各样有权势的人。
除掉了那些有真正能力处理政府事物的人之后,代之的是一些没有能力的官长;由孩童作他们的首领,使婴孩管辖他们。
如此必然会导致社会的混乱。人们彼此欺压,应该受管辖的人反而霸占了权柄。派任官长的条件,是看他们是否有能力供应人们的需要;而另一方面,有些人却出于自私,拒绝负起管理政事的责任。这实在是一个国家缺乏有能力政府的写照。一个国家若听由无能之辈管辖,必然会导致普遍的混乱。
这位先知接着宣布这一个审判的原因。就百姓来说,是因为他们自己的罪。他们在言语和行为上,都违背了耶和华。他指出,他们的罪甚至表现在面色上,这尖锐地反映出他们的败坏来。
当先知目睹了百姓被恶者辖制、被孩童欺压、被妇女管辖时,不禁发出悲叹。
就耶和华来说,审判的原因是,他在心中为百姓的好处着想,他反对一切的欺压。执政者掠夺穷人、压榨百姓、搓磨贫穷人的脸,因此耶和华挺身而出,为他们辩护。
在所有人类的历史上,腐败的官员和放荡的女子之间,总是有极密切的关系。有关这一点,先知的指责相当严厉。他形容那些女子是狂傲、淫荡的,并声明耶和华的审判必临到他们。他们的放肆和奢华必被终止。他们的身体为疾病所侵,一切和奢侈、腐败生活有关的东西都将被除掉。最后男丁也要死亡,全地一片荒凉。锡安的城门必悲伤哀号。像往常一样,苦难临到这些女子,重重打击他们,因为他们的轻薄和淫荡,是促使百姓败坏的主要原因。
末日的异象(四2—6):先知用「到那日」开头,我们不可忽略了个中的关系。那是指审判的日子。他在前面呼吁的言词里,最先看到的是末日的各种荣耀。从那时起,他就一直注视人们的败坏,并且加以中讨;他也观看到审判,并且赞同他的公义。他既看到审判的必要性,又发现审判将带来的拯救。这个论到末日的第二个异象,从某方面看,和先前那个异象有所不同。这个异象是针对余民的,他们是审判过程中剩下的。这是关于「以色列逃脱的人」也就是「剩在锡安」、「留在耶路撒冷」之人的异象。这是关于耶和华洗去锡安的污秽,洗净耶路撒冷中杀人的血以后的情形之异象。
他描述三重祝福。第一重是物质上的财富;第二重是道德上的洁净——当主洗刷一切败坏的污点和血腥时,余民就成为圣洁了;第三重是耶和华大能的护庇,他藉着白日的烟云、黑夜的火焰,彰显了他对他子民的照顾。
站在这个有关最后秩序的清楚异象之高峰上,这位先知经历了有关败坏和审判的异象,最后他用审判的第一个结果所表现的景象作结束。在这幅图画中,余民得到拯救。并且被建立。
C.谴责(第五章)
以赛亚心中仍留着审判和审判的必要性之思想,他又发出
了这个大谴责。他的谴责可分成三部分:控诉之歌,临到的灾
难,审判的工具。
控诉之歌(五1一7):这个控诉之歌,包含了一个简单而为人熟知的例子,是有关葡萄园主人的权利。先知用这个例子,向百姓提出呼吁。这个比喻的本质,是要使他们同意,他所提到的审判是公平的。
以赛亚宣布,他要为他所亲爱的唱一首诗歌,论到他葡萄园的事。接着他就唱了起来。诗歌的主旨是谈耶和华的权利,这基本的权利就是对产业的绝对所有权。葡萄园是他的产业,园中所种的葡萄也是他的。这就足以保证,他有权凭自己的喜好,对这葡萄园和里面的葡萄采取任何举动。
为了葡萄的生长,他悉心照料着葡萄园,这事实更巩固了他的基本权利。他刨挖园子,捡去石头,为他的葡荀园创造最好的生长环境,好让他们长得繁茂,结实累累。
他最终的权利,就是期望他结果子。他指望他能结出葡萄来。
这段叙述虽然简单,却充满令人折服的力量。葡萄园主在园中种下他的葡萄,他已经辛勤工作,预备好了土壤,并小心栽种。他必然盼望着结果,就是有葡萄结出来。
先知只用一个直率、简短的句子,就道出了葡萄的失败,「反倒给了野葡萄。」
这时先知插入了对百姓的呼吁,暂时中断这首诗歌。他的呼吁有两个层次。首先是询问,他还能为这葡萄园作些什么?这问题实际上是一项挑战。显然先知并不指望得到答案;他们只能同意,他能作的都已经作了。因此他立刻问及失败的原因。
没有人回答。因此这诗歌继续唱下去,述说审判的事,并启示耶和华的最后权利。葡萄园将被摧毁,园中的葡萄也是如此。不再有雨降下,滋润大地。
这个比喻的本质是,听到的人都应该承认,园主对于葡萄园和葡萄具有最后的审判权。这乃是根据早先所论到的那三点事实:先是对产业的所有权,其次是悉心照顾园子,最后是园主有期望结果子的权利。既然不结果子,毫无疑问的,他就有权予以摧毁。
先知立刻直率地将他的诗歌实际运用出来,他声明,「万军之耶和华的葡萄园,就是以色列家;他所喜爱的树,就是犹大人。他指望的是公平,谁知倒有暴虐;指望的是公义,谁知
倒有冤声。」
监到的灾难(五8一24):这样作实际上是要迫使百姓的良知定自己的罪。接着这位先知立刻就说明当时普遍的罪孽,将带来的灾难。首先是针对那些独占土地,以及因而压迫穷人的人;其次是针对那些官长的放荡生活;第三是针对那些坚持行不义之事,并对神的作为嗤之以鼻的人;第四是针对道德上的混乱,也就是不辨是非;第五是针对假智慧;第六是针对那些曲解公义的审判官。
第一个灾难是针对独占者(五8一10)。这位先知只用寥寥数字,就生动地描绘出那些独占者的贪婪、自私,给百姓所带来的后果;他们强占了别人的房屋和土地,以致百姓无地可居。
耶和华在他仆人的耳中,轻声说出他对独占者必定要有的审判。那些「又大又美」的房屋,将成为荒凉;土地也要荒芜,成不毛之地。
第二个灾难是针对普遍的放荡(五11—17)。这些人终日饮酒狂欢,歌舞宴乐,毫不顾念耶和华的作为。
这样的放荡必带来百姓的毁灭。他们必要被掳,甚是饥渴,还要被下在阴间;不论尊卑,一律被降为卑。
对于这种放荡的情形,耶和华的审判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他是圣洁、公义的。城市要成为荒场,流泪的羊群将在废墟上吃草。
第三个灾难是针对不信(五18—19)。这先知首先论到不信的表现,就是坚持犯罪。他用「以虚假之细绳牵罪孽」、「以套绳拉罪恶」来形容他们的罪。这种坚持犯罪、行不义的事,表明他们的不信神,特别是不信先知论到的有关神的作为。不要忘记,先知在形容这种坚持犯罪的情形时,也包含了审判的暗示。以虚假的细绳牵罪孽、以套绳拉罪恶,就是说他们必因此被俘掳。这也是所罗门话语中的基本思想。
「恶人必被自己的罪孽捉住,他必被自己的罪恶如绳索缠绕。」(箴五22)
第四个灾难是针对道德的混乱(五2O)。这也是不信所产生的必然结果。生命真正的中心是神,人如果失去对神的信心,必然引起混乱。就像人的中枢神经若受伤,必然会产生混乱一样。先知首先描写了这个混乱的基本观念:称恶为善,称善为恶。然后他描述这种观念所导致的行为:以暗为光,以光为暗;以苦为甜,以甜为苦。
第五个灾难是针对那些愚昧而自大的人(五21)。这也是道德的混乱所带来的必然结果;而道德上的混乱主要是因他们不信神而产生的。人自以为聪明、通达,实际上却是愚昧、冒失的。这里基本上是指那些执政的官员,并为下面最后一个灾难预先铺路。
第六个灾难是针对那些曲解公义的人(五22—24)。先知一开始就描写到执政官的醉酒情形。他们终日放纵饮酒,因此他形容他们,「勇于饮酒,以能力调浓酒。」
结果产生了一批醉醺醺的官僚,他们完全为贿赂所腐化; 公义的原则已经荡然无存。
这些景况带来了审判;有烈火燃烧,摧毁了一切根和花朵,因为他们厌弃万军之耶和华的训诲。
我们可以拿导致这些灾难的景况,和前面的审判之歌结尾处论到的景况互相参看,那儿指出了神抱怨的原因。耶和华指望公平,看到的却是暴虐;他指望公义,却听到冤声。整个动向表明了接下去该作的是:好好默想一下。但先知首先看到的是自私。自私就是废弃了神的王权,结果人们用酒来刺激自己,寻找满足。那些不信神的人,还冷嘲热讽地为这种行为辩护。结果就造成了道德上的混乱。就执政官来说,是他们的骄傲;对百姓来说,是对公义的曲解。
审判的工具(五25一30):先知立刻又转到对审判的明确宣告上。他先描述耶和华的愤怒。他用「所以」这个承接词,表示前面宣告的那些带来灾祸的情景,正是引起神怒气的原因。这怒气已经在临到他们的审判中显明出来;但神的怒气还未消除,因为世上的罪孽深重。
他接着描写将临到的战争。毫无疑问的,这里是指亚述国的入侵。耶和华竖起大旗,招来远方的军队。他们飞快而来,毫不疲倦,也没有软弱的神态。他们装备精良,有锐利的箭,正张弓待发;马蹄硬如坚石,车轮好像旋风。
亚述大军来势汹汹,好像狮子扑向猎物,将他们叨去,无人能救回他们。先知形容这场突击获得压倒性的胜利:好像海浪席卷而过,大地因着这审判的云彩,而变得黯然无光。
到这里,先知在乌西雅当政期间所预言的信息结束了。这段期间,国家丰盛富足,但百姓却远离了神;并且执政的都是一些不公平、暴虐无道的官长。
2.约坦、亚哈斯在位期间(第六至七章)
这一节论到约坦和亚哈斯在位期间所发生的事。又可分成两部分,首先述说先知看到的有关乌西雅驾崩的新异象,其次说明他与亚哈斯遭遇的经过,这件事使他暂时中断了他的公开事工。
a.先知的新异象(第六章)
乌西雅死的时候,以赛亚蒙召,开始一个新的事工。这一段中我们将看到他为了这个事工,所作的特别预备。其中包含了一个赐给他的异象,以及一个临到他的声音。
异象(六1一7):这个临到他的异象是关于至高之主的,这可由所用的「亚多乃」(Adornal)看出来。虽是一个异象,却包括了双重的事实,都与神的本性有关,也就是他的荣耀和他的恩典。
荣耀(六l—4)。这位先知是在乌西雅统治期间长大的。从童年起,他想到的他族人的宝座,就是乌西雅拥有的这个宝座。从他在乌西雅当政期间所作的预言里,可以看出这位先知对于当时百姓的败坏情形知之甚详。在论到他们的经文中,除了开始时为了说明以赛亚事奉的日期,而提到乌西雅之外,都没有再提到他的名字。这表示以赛亚熟知,乌西雅当政初期的表现是相当优秀的;至于他患麻风病的那些年,则不必为政府负任何责任。因此他一死,在这位先知看来,整个国家就因着百姓的光景,面临许多难题。空下来的王位由约坦继承,他素性良好,但缺乏领导能力(见代下二十七1—2)。
就在这个时候,那有关主的荣耀之异象临到了以赛亚。他的第一个印象是,神是超然的,这可从他使用「亚多乃」一词看出。他声称看见他高高坐在宝座上。当世上的王权由当时以赛亚所知惟一的君王手中坠落时,地上的宝座空了,以赛亚看见那活着的神,他手中的王权永不坠落,他的宝座永不虚悬。这个异象的目的,是要给他无比的勇气,使他重新确信,不论世上的政权败坏到何种地步,一切事情还是在神的管理之下。
他定睛看这异象,看到了撒拉弗,并且听见他们所唱的歌。他们侍立在主前面、上头、四周。他们的态度敬虔而活泼,他们每一个都被形容作「用两个翅膀遮脸」,这样他们就不能看见;又「用两个翅膀遮脚」,这样他们就不会被别人看到;又「用两个翅膀飞翔」,好不停地服事主。撒拉弗将他们看到的异象唱出来,首先是连着三次肯定耶和华的圣洁,第二部分是宣告他的荣光充满全地。对他们来说,神的旨意是至高的,完全不因人类的失败和败坏而受阻拦;他们的诗歌也暗示,他们确信神的旨意最后终必实现,因为他们了解耶和华的性格。
面对此异象,先知的最后一个意识就是:门槛的根基震动,全殿充满了烟云;这预表物质是短暂的,而耶和华的奥秘和崇高是无穷的,他是至高的主。
恩典(六5一7)。紧接着就是恩典的启示,这和荣光的启示一样奇妙。面对着耶和华敞露的荣光,这位先知喊出自己的需要。他明白耶和华的圣洁,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罪孽,并
想到与他同居住的百姓也是一样罪孽深重。
他的呼喊立刻得到了回应。有一个撒拉弗,是那位大君王的仆役,显然得到王的授命,飞到先知面前,手里拿着红炭,是从坛上取下的洁净之火,用炭沾这位呼求者的嘴唇,并且宣布因着这火的触摸,他的罪恶都除去了,他的罪已蒙了赦免。
撒拉弗迅速飞向先知的举动,显示了这位大君王的恩典。先知因意识到自己的罪而发出的叹息,达到了大君王的耳中。撒拉弗颂赞的歌声立刻静止下来,好让这恳求的罪人之叹息能得到回答。此处用来作象徵的是希伯来人的圣殿,但他所象徵的意义要远远大于他的外形。我们看见的是这个大君王真正的居住之所,里面有宝座高高在上。事实上圣殿里还有一座祭坛,这是希伯来人敬拜时的象徵之物,启示着献祭的永恒原则。在那儿,神要向罪人施赦罪的恩典。这种赦免的本质是奥妙的。人一切外在行为的败坏、邪恶都被除去,因为导致这些行为的罪性和光景已经蒙了救赎。仔细的想一下,就会发现旧约中再也没有他处如此奇妙地启示神的恩典了。
声音(六8-13):紧接在异象之后,这位先知听到了至高主「亚多乃」的声音。他先托付使命,然后回答先知的问题。
托付(六8—10)。主的声音问道,「我可以差遣谁呢?谁肯为我们去呢?」这个问题表达了大君王需要一个使者;并且启示了这个使者所需具备的两个重要条件:他必须受王的差
遣,并且愿意为他出去。
这位先知立刻回答,「我在这里,请差遣我。」完全回应了前面问题的两重要求,只是秩序倒转过来。主的要求里最后问的是,「谁肯去?」先知的回答一开始就说,「我在这里。」表明他心甘情愿去。主最先问的是,「我可以差遣谁呢?」这先知回答说,「请差遣我。」表示他臣服于这位大君王。
主的声音马上给他一项托付;并且指出:按人类的标准或外表看,他的使命一定会失败的。确是如此,因为当时百姓的光景是:听见却不明白,看见却不晓得;他的事工只有徒增他们灵里的迟钝。我们继续研读此卷书,将会发现这位先知一直有这样的体认,他不时地形容他们有眼睛却看不见,有耳朵却听不到。最后,他藉着论到那位神理想仆人基督的话,将这种体认清楚地表达出来,「我们所传的有谁信呢?」
问题(六11—13)。这个托付使先知产生了一种畏服的感觉,这可由他的问题中看出来。他问道,「主阿,这到几时为止呢?」问题马上得到了解答;这个答案虽启示了将要临到的可怕审判,但也同时指出审判的过程将有一个极限,暗示最后将以拯救和复兴收场。城邑要变得荒凉,无人居住,房屋里空无一人,土地也荒芜了。耶和华将人迁到远方,境内有多处地方被废弃。对于审判的预言工作要一直持续到那个时候。
荒凉的情景还没有完。有十分之一的人剩下来;但就是这十分之一的人,也要被吞灭。然后这些人遭受毁灭,就像栗树和橡树一样,他们虽被砍伐,但他们的根茎、梗子或生命所系的部分仍然保留着。因此摧毁的过程并不是以灭绝所有百姓作收场,因为圣洁的种子是这国的生命主干,将不会受到摧毁。这里看出了神要成全他和平的计划之决心,甚至不惜透过审判来完成,并且让我们看到这百姓中可能生出弥赛亚来。这是这个预言中头一回提到弥赛亚的事。他暗示有一个圣洁的种子。我们继续读下去的话,会发现这个种子逐渐发展,最后成了神完全而理想的仆人;最后整个国家将藉着他得以复兴,成全神起初的旨意。
b.先知和亚哈斯(第七章)
紧接着对先知新的呼召之后,记载了他与亚哈斯的遭遇过程。我们可以假定,约坦统治时期,以及亚哈斯在位的早期,这位先知都是依照神给他的托付,作一般的事工。这一段经文要,我们看到以赛亚与亚哈斯分手的情形,然后他的公开事工就暂时结束了。这一段经文分四部分:首先描写历史事件,其次是对亚哈斯的安慰,第三部分讲到兆头的事,最后是审判的宣布。
历史事件(七1一2):亚兰王利汛,和利玛利的儿子以色列王比加结盟,一同进攻犹大国。他们的首度攻击没有成功。从列王纪里我们看到他们将城围住,却攻不下来。这场战争出现了一个危机,有人告诉大卫家(就是统治的家族)的亚哈斯说,「亚兰与以法莲已经同盟。」或如旁注所说,「亚兰已经靠在以法莲上。」那就是说,亚兰大军已在以法莲的领土上部署好了。也许我们不太能了解这段记载所具有的地理上的意义,但显然的,亚哈斯认为他们已经占了战略上的优势,耶路撒冷的处境岌岌可危。结果使得他和他的百姓心中充满恐惧。
安慰和条件(七3一9):在此紧要关头,耶和华命令以赛亚带着他的儿子施亚雅述,一起去迎见王。我们在这里不能忽略他们两人同去所具有的意义,因为这是一个关键,可以用来解释接着发生的许多事。以赛亚这个名字的意思是:耶和华的救赎;他儿子施亚雅述的名字意思是:余民将要返回。这样,以赛亚和他的儿子站在亚哈斯面前,以赛亚宣告,如果亚哈斯谨慎安静,诸王的计划无法胜过他。神叫他不要害怕,也不要因他们的同盟心里胆怯。耶和华知道这个同盟,他保证亚兰和以法莲的势力终必瓦解。
亚哈斯若想被建立,有一个条件,就是他必须相信。
兆头(七10一16):耶和华透过这位先知说话,要给亚哈斯一个兆头,或显在深处,或显在高处。亚哈斯断然拒绝,他说,「我不求,我不试探耶和华。」这样的拒绝,听起来似乎
出于一种虔诚,其实是不信的表现。
这位先知责备亚哈斯的如此一口回绝,然后他立刻声明,虽然耶和华吩咐亚哈斯求兆头,他拒绝了,神还是要给他一个兆头。这个兆头是必有一童女怀孕生子,给他起名叫以马内利。在这孩子还不晓得弃恶择善之前,亚哈斯所畏惧的两大势力就会被摧毁。这个兆头有一个直接的意义,发展了前面临到先知的话,就是十分之一的余民也要被毁灭,却存留这圣洁的种类。前面的弥赛亚经文,提到的是圣洁的种类,现在则是提到孩子的诞生。我们可以拿这段预言里的话,和他同时代的弥迦的预言相比较。弥迦说将从伯利恒以法他出来一位「在以色列中作掌权的,他的根源从亘古、从太初就有,耶和华必将以色列人交付敌人,直等那生产的妇人生下子来。」很明显的,这话具有弥赛亚的意义。最后马太也直接引用了以赛亚的预言,
必有童女,
怀孕生子,
人要称他的名为以马内利。
马太将新约的权威,确立在这一个事实上。
审判(七17一25):以赛亚宣告、并且描述将要临到犹大的审判,由此结束他带给亚哈斯的信息;这审判与亚述的入侵有关。他在宣告中,用极清楚的辞句指出,审判是藉着亚述王的入侵临到他们的。
然后他就用生动、富诗意的语言来描写亚述的入侵。耶和华要呼唤埃及江河的苍蝇,以及亚述地的蜂子;他们应召而来,停留在大地上。亚述王在耶和华的手中,好像一把剃头刀,神要用他来除去这百姓一切的力量和威严。
入侵的结果造成土地被破坏,百姓不得不过着沙漠民族的生活方式,奶油和蜂蜜成了他们的主食。
葡萄树不再结果子,却长满了荆棘和蒺藜。由于遍地都是荆棘,打猎的人上任何地方都必须带着弓箭。
这是既定的、将临到犹大的审判;我们最好记住这个兆头。这一切都将在这孩子尚未知晓是非之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