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会
—神在地上的居所
—、序言
中古教会神学家亚奎那斯(Thomas Aguinas)称教会为「神之奇妙兼神圣的奥秘」,但这「奥秘」对甚多信徒仍是「奥秘」;虽然今日「教会增长」、[教会更新」、「教会合一」、「教会在宣教」、「教会与社会」、「教会在时代的尖端」等类的旗帜到处高扬,毕竟大部份的信徒对教会的神学论据仍讳莫如深,故「教会论」正是基要信仰研究范围内一项重要课题。美国明州伯特利神学院教授M.J.Erickson博士说得对:「若我们不明白教会的神学真理,我们亦不能正确地指出教会与世界的关系」。
二、教会的定义
教会的定义可先循三方面获得一些基本观念,进而立下正确的定义。
A.教会的字汇
1.古典希腊文——「教会」(ekklesia,意「呼召出来」)一词在希腊古典文献内(诸如柏拉图,Xenonhon,Hero-dotus Euripides Thucydides等)乃一通俗的词汇,常指 「公众集会」,含政治色彩(参徒19:32,39,41):在古典希腊文学中,此字只有三次描写「宗教集会」,实属罕见。
2.旧约希伯来文——旧约常以二字表达政治或宗教性的集会:
a.qahal——此字字根意「呼唤」,指所有「召集的聚会」,是旧约「教会」一字的惯用词汇,然其义广博,诸如政治性的召集、军事性的结集(民22:4;士20:2)、民事性的集会(王上12:3;箴5:14)、各类的议事(创49:6 ;诗26:5)、归回的余民(耶31:8)、宗教的聚会(申9:10;代下20:5;尼5:13)、天使的会集(诗89:5)或一群民众(创28:3;35:11)。由此可见,「教会」一字的希伯来文在旧约的用途异常广泛,亦并无专业的术语用法,故不能因这字在旧约出现违说「教会」早在旧约中存在。
b.edah——字根「集合」,与qahal为同义词,如「全会众」(出12:3,16:1;民14:1,20:1)。此字经常指宗教性的集会,或立约的民众(即以色列人,参工上12:1,3),鲜有非宗教性的用途,故与gahal稍有区别。
3.新约希腊文——七十士译本以sunagoge(意「会堂」)译出旧约的qahal及cedah两字,唯独以ekklesia译成qahal。至新约时代,ekklesia的意义亦不脱离两约间七十士译本与古典希腊文的用意。在新约圣经内,此字共出现114次,除五次外,共有109次与「教会」有关(在新约27本书卷内,「教会」一字在十本内并无出现,即:可、路、约、提后、多、彼前后、约壹贰、犹)。
小结:新约共有二字皆译成「教会」,一是ekklesia,一是sunagoae,它们的原意与用途如下:
a.ekklesia——这字由字首ek(出)及字身klesia(呼唤)合成,直译为「呼之出来」之意。此字在新约有二个基本用途,一是非专业用语,另是专业用法。在非专业用语方面,此字意「群众」(徒19:32,4;7:38)、「集会」(徒19:39),不管是政治性或宗教性的聚集。在专业用语上,此字(共109次)通指新约时代的信徒集会,即指地区性的聚集(如帖前1:1;加1:22;林前7:17等不赘),或普世性的教会(如太16:18;弗1:22-23;西1:18等不赘)。前者(地区)亦称「有形教会」;后者则称「无形教会」。
b. sunagoge——据他泊(Talbot)神学院教授R.L.Saucy博士言,此字是犹太人指信徒聚集的所在地(雅2:2),但因这字(直意「一同坐下」)的犹太色彩太浓厚,致后来的信徒皆拼弃不用。
A.
新约的用途
按上文字汇所讨论,「教会」一字(ekklesia)的基本词义只是「集会」,可有宗教性及非宗教性的用法,兹以「教会」字的出现分组识别如下:
1.非宗教性用法——指一群人聚集在一处(徒19:32,39,41等译作「聚集」或「众人」)。
2.宗教性的用法——指属神的百姓(如徒7:38;来2:12),内中信与不信混集一起亦有纯指信神的人,蒙神呼召、得拯救(如弗1:7,22-23;西1:18;林前12:28),再有指某处信徒的地方集会(如林前1:2;帖前1:1;徒9:31;加1:22;罗16:5)。
C.神学的背景
教会的形成建立在神的恩典与计划内,复在耶稣基督的救赎上,再经圣灵的洗礼,遂于五旬节诞生,成为新约时代的一个特色:
1.神的恩召——教会乃得救的人组成,他们能蒙救赎全是神的恩典配合他的旨意,不在乎人的行为,只在乎人的信心向神的呼召作出适当的回应(参提后1:9-10;弗1:4-12;2:8-9;罗8:28-30);故此,神的恩召乃是教会成员组成的前奏。
2基督的救赎——基督爱教会,为教会舍已(弗5:25;多2:14)是信徒最珍贵的真理;教会是基督用极重的代价赎回来的(林前6:20),那是他自己的血(徒20:28;来12:24),教会在不同时代与境况都能成为「长胜军」,全基于这救赎宝血之故(参启12:11;太16:18)。
3.圣灵的洗礼——圣灵乃重生的灵(约3:5;多3:5),在五句节开始,以内住信徒的职事,将因信称义的人归纳至主的名下,成为主的身体(是为「洗礼」,林前12:13;弗4:5),故此「圣灵的洗」与「重生得救」乃是同义词。
定义:据上文的研讨,教会乃是在新约时代一群不分国籍种族信神的人,因著基督的舍己,圣灵的工作,真神的恩召,成为蒙思得救的团体,称为基督的身体(这些人在约定地方聚会,进行其宗教活动,但这是后话,因那涉及「教会的功用」这范围)。
结语:「教会」一词在非专业用语上言,其意异常广泛,这亦是旧约的主要用途:其专业用法在新约内则比较明显,尤指新约时代之信徒的特色,保罗在「林前」一书内将世人分为三类:外邦人(即不信的)、犹太人(指选民)及教会(包括外邦与选民)(10:32),所以「教会」是新约时代开始的特色,是神在新约至主再来时(教会被提)的一个特殊计划。英上「教会」(church)一字源自希腊文kuriokos,直意「属于主」,而「主」就是耶稣基督,是以教会是一群「属于主」与主直接产生关系的人,或是指自主道成肉身后归属主的人(与新约神学名词「在基督里」一般)。
三、教会的肖像
教会乃是新约时代的一个特别属灵团体,史无前例,故新约作者以不同角度描绘这个「有机体」,旨在更清晰地阐释这个「新机体」本身的特色或与主的「生命关系」,以下是新约书卷内八十多个有关教会的主要肖像:
1.基督的身体(Body of Christ)——这是教会众肖像中最首要的一个,以至神学家L.Berkhof博士认为教会的定义不能脱离「基督的身体」这词汇。以身体喻政治团体乃希腊文化中的特色。保罗以之喻基督与信徒之关系为身体的形像(弗1:23;4:12,16;西1:24),基督是「头」,(西1:18;2:19;弗5:23),信徒是「身体」(林前12:27)。此外保罗亦以之喻信徒彼此间的关系(林前12:12-13,27;罗12:4)。这个「身体的比喻」强调信徒与主、及信徒互为肢体的亲密关系;生命相同,使命亦一致,故此教会亦称为「主之工作在地上的延伸」(约14:12)。
2.主的圣殿(Temple of me Lord)——教会是圣灵使之诞生,故也成为圣灵的居所(弗2:21-22;林前3:16-17)。主耶稣在世时亦以圣殿喻他的身体(约2:19-21).保罗解释教会这座灵宫有主为「房角石」(林前3:10-11;弗2:20;彼前2:6),使徒与先知在其上建造(弗2:20; 3:5),即建立基督的身体(弗4:12).信徒在教会内亦称为「活石」,「君尊的祭司」,教会乃「灵宫」(彼前2:5),「永生神的殿」(林后6:16;林前3:16)。既然圣洁的灵居住在教会内,信徒便当自洁,远避淫行,合乎主用(共参林前6:17-18;林后6:16-17;提后2:21)。
3.基督的新妇(Bride of Christ)——在旧约,神与以色列的关系如夫妇般的亲密(参赛54:5-6; 62:5;何2:7):这观念在新约则喻作基督与教会(弗5:22-25),教会遂称为基督的新妇(林后11:2),等候迎娶的时候到临(启19:7;弗5:27)。既然基督爱教会,甘愿为教会舍己(弗5:25),我们当爱他比一切更深(共参约21:15;路14:26)。
4.神所拣选的人(God’s Elect)——教会是由一群神所拣选的人组成(罗8:33;彼前1:2; 2:9),他们「原是那位随己意行作万事的、照着他旨意所预定的」、「藉着耶稣基督得儿子的名份」(弗1:11,5),早从创立世界以前就蒙拣选的人(弗1:4);他们亦称为「神的子民」(多2:14;彼前2:10),或「新造的人」林后5:17),这肖像的重点指出教会在神的心意拥有一个「异常悠久」的地位,亦显出教会的归属在神那里。
5.葡萄树与枝子(vine and branches)——神的选民以色列被喻作葡萄园,受神栽植,惜结出果子(参赛5:1-7;耶2:21;结15:1-5;19:10-14),主耶稣沿用旧约先知的比喻,今次说明他与门徒的关系(约15:5),耶稣自称是「真葡萄」(约15:1),信徒是枝叶,这关系强调生命的相连(约15:4)及以果子证明这关系的实在(约15:5-6)。
6.牧人与羊群(shepherd and sheep)——在旧约,神与以色列的关系以牧人(诗23:1)与羊群(诗74:1;79:13;80:1;95:13;100:3)表达之:在新约,相同的绘喻用在耶稣与教会方面(约10:1-29),而教会则以犹太及外邦二类信徒组成(约10:16),非像旧约所形容,那里神只是以色列的牧人,从未提及外邦人。此喻绘述信徒有主的引导与牧顾。
7.大祭司与祭司(High priest and believer—priests)——教会若喻作圣殿,耶稣基督乃是圣殿中的大祭司(来77:28;9:24-28),每日向神为信徒代求(罗8:34;来7:25);信徒为其他的祭司(来10:10,14;彼前2:4-5)。信徒为祭司是改革家从中古教会恢愎过来的新约真理;意说信徒各自及直接可与神交往,无需经过中保,这是新约信徒特殊的地位与福份,此喻强调信徒拥有的新身份、地位及使命(罗12:1;来13:15-16)。
8.末后亚当与新造的人(Th Last Adam and the newcreation)——罪是从一人(第一个亚当)而来,于是死就临到众人身上(罗5:12),死就控制制世人(罗5:14),但不能锁禁主,他挣开死亡的困锁,从死而复活,成为信徒初熟的果子(林前15:20);他以属本体生命的能力拯救世人,使世人成为新造的人(林后5:17),全因这未后亚当之故(林前15:45)。此喻说明人的光景经历奇妙的改造全因末后亚当的救赎功劳。
以上所论只是新约内数个有关教会之性质的主要肖像,这些强调信徒与主的生命关系、亲密关系、圣洁关系、价值关系及目的与果效:其他的肖像如圣洁的国度(彼前2:9;弗2:19),神的家(提前3:15;弗2:19),天上的耶路撒冷(来12:21)等皆有其独特的启示与意义,可见教会在神心意中是何等的重要。
四、教会的性质
「教会的性质」这命题可从二方面探讨之:
A.反方面——教会的「不是」
1.教会不是以色列——教会与以色列在神计划中各占重要地位,然而教会(新约)却非以色列(旧约)的延续。教会虽与以色列各有不少的共同点(诸如共同的据点、蒙思的基础、被救的原则、信仰的对象、事奉的动力与目标等不赘),但它们相异之处亦颇多(诸如教会称为新人,基督的身体,以犹太及外邦组成「弗2:15;西3:11;林前10:32;罗9:6」、神给以色列一个与教会不同的命运[罗11:25-26]、雅各在第一次教会大会中的辩论指出教会与以色列各有不同的将来「徒15:13-21」等不赘]。
2.教会不是天国——「天国」乃神应许给以色列那「复兴之大卫的国度」(太3:2;4:17),具有属地(地理、政权、国位等特征)及属灵(悔改、重生等要求)的特色,非单方面言(属灵)。从门徒的问题可见,耶稣基督不能在他第一次来临时建立之(徒1:6),那要留待第二次再临时才能实现(徒3:19-21;罗11:25-26;启19:2至20:6)。但教会在属灵上具有神应许给以色列国的特征及能满足神的要求,故教会遂称为「天国的奥秘」(太13章),因教会具备足够的条件或资在属灵上合神的心意。
B.正方面——教会的「是」
1.教会是一个插段(intercalation)——「插段」是正常计划中的一部份、是作息时间内的某段落,所以教会是神管理世界(包括以色列)中的一段特别治理法,旧约多处预告这段时期的出现,乃是神在治理以色列的计划中早已放入一段教会插段(如但2:40-41间;7:23-24间;8:22-23间;9:26-27间;赛6:2-3间;何 3:4-5间;5:15-6间;诗22:22-23间;101:1-2间等不赘),由此可见神在万世计划中早有教会时期的存在,只是神待旧约走完其旅程后,教会遂按历史事迹的演变(如以色列拼弃基督为他们的弥赛亚)而「应运而生」(不过要知万事均不能脱离神的全智)。
2.教会是一个奥秘(mystery)——「奥秘」此字在旧约内全没出现,而是新约的一个独特字汇,意指「某项真理先前(即旧约)是蕴藏的,到如今(即新约)才显现出来」(罗16:25;林前2:7,10)教会就是此项的真理(西1:26-27;弗3:5-6)。有关教会是奥秘包括四方面的意义:①教会是基督的身体(弗3:1-12),这身体称为「新人」(弗2:15),由外邦信徒及犹太信徒组成。R.L.Saucy博士谓,虽然旧约多处早已预告外邦人将会享受弥赛亚的恩福(创12:3;赛60:1-3;62:1-2),但外邦与犹太共在一身的真理是旧约没有预及的(加3:28),故这是个新约独有的真理;②教会是基督生命的居所(organ-ism),是基督生命的延续(西1:24-27;2:10-19;3:4,11),此点是旧约全无提及的,故「在基督里」是新约的一个奥秘:③教会是基督的新妇(弗五22-23;启19:7-9),这又是教会的一个特色;④教会被提亦是教会奥秘之一(林前15:51-52;帖前4:13-18),虽旧约亦有复活的真理,惟信徒身体在霎时间的改变是新约独特之启示。
3.教会是属灵天国(spiritual kingdom)——教会虽不是神应许给以色列的国度,但教会在属灵的救赎上,确有应许给以色列的国度之部份特征,那是在蒙神接纳、作神子民。成祭司国度方面言(彼前2:9),致教会在此亦称为「亚伯拉罕的后裔」(加3:7-9,29),故此教会可以承受神应许给以色列的约福(创12:3;罗 11:17;15:27;弗2:12-13;3:6),所以教会在地上这段时间按耶稣基督言为「天国的奥秘」(太13:10,35)。
结论:由上文之讨论,教会是一群在新约时代被呼召出来的信徒,经历重生的经历(约3:5),蒙圣灵的洗归入主的名下(林前11:13),成为基督身体(生命)的一部份,以基督作头,亦称为基督的新妇(弗林前)或说与基督同作后裔(罗8:17;加3:26),是现今神在地上的属灵国度。
五、教会的由来
按上文论,教会非是旧约以色列的延续,虽然信徒亦称为「属灵的以色列」(罗9:6,26),但那是指信徒在「因信称义」的基础上与旧约的以色列人是一致的(参加3:7,29)。换言之,神在旧新约内只有一种救赎观、一个得救的要求。新约时,神藉教会证实救赎的范畴乃全地性的(旧约是预告、新约是应验),故教会包括外邦与犹太信徒在其中(加3:28;6:15;弗3:6),然而教会在时间上言是新约的「土产」,是新约时代诞生的。兹从四方面阐释:
A.时间的起始
教会早在创世前起自神「预定的美意」内(弗1:9),但在时空的范畴里,教会总有个起始。神学家对此抱五个不同的见解:
1.起自亚当之时——此说认为教会包括自有人类以来的信徒,即几信神的人自然是教会一份子,这见解多为新学派,新正统等人所主张,(代表人:K.B.Kuiper)。
2.起自亚伯拉罕——这论认为既然教会称为「新以色列」(共参罗9:6;25-26;加3:7,29,故必起自神与亚伯拉罕立约的时候,此见多为改革神学家倡导,(代表人:Charles Hodge:J.I.Packer;M.J.Erickson;D.D.Bannerman)。
3.起自耶稣基督——此论认为教会耶稣时代便已开始,但正确地在什么时候,此说学者的意见分为五派:(1)在呼召起初四门徒时;(2)在选立十二门徒时;(3)在彼得的宣告时(参太16:18);(4)在最后晚餐时;(5)复活日向门徒吹灵气时(代表人:George Jobnston)。
4.起自使徒保罗——这是极端时代论学者的论据,他们认为教会起自罗往外邦人中宣教时(即徒13章或28章),保罗前的教会是另一性质及形式的(代表人:E.W.Bullinger;C.F.Baker;J.C.O’Hair;C.H.Welch)。
5.起自五旬节日——照此论,教会是新约时代的特产,自耶稣呼召门徒起始,教会的成员渐渐「组成」,因教会是圣灵的居所,故在圣灵降临日,那些「在基督」的人蒙圣灵「洗礼」成为「基督的身体」,基督是这身体的头;这「身体」又名「圣殿」,基督是这殿的「房角石」,又是这殿中的大祭司,信徒各自为祭司,可直接与神交往,无庸人间的中保(代表人:R.L.Saucy;C.C.Ryrie;L.S.Chafer)。
B.耶稣基督的预告
1.太十六18——耶稣降世为要将神应许给以色列的「天国」赐给他们(太4:17),那是「真确之举」(bona fideoffer),正如神在加底斯赐给以色列民机会进入迦南应许地一般,可惜选民历史重演,先后拒绝神及耶稣的恩赐(太11至12章),致耶稣基督透露「天国」的「属灵部份」必赓延下去(太13章),是为「天国之奥秘」的比喻,那是教会的「面孔](即神应许给以色列的天国之属灵面孔、属灵部份亦称「属灵天国」),是时,拒绝主耶稣的「天国」之活动如火如荼(太13:54-16:12),致主预感他必上十字架才结束那股抗拒他的势力。此时他看见门徒对他之身份与使命有了清楚的认识后,遂正式及明言向他们宣布教会将会建立(太16:18)。从本节之宣告可知教会在耶稣死后才实现:①本节动词为将来式,非指已有存在的实物;②教会的开始乃在「阴间的权柄」被摧毁后,即是在耶稣的复活后,故随即主便预告在耶路撒冷内要发生的事(太16:21);③「教会」在本节是预指快要出现的一个簇新团体,与当时犹太人团体(会堂)显然不同,故此字乃耶稣基督特意选用的,与「会堂」、「公会」等犹太人组织以示识别。
2、太18:15-20——此段预告将来教会内对付某项违反真理的「教会管理法」,非指当时的「会堂规则」,因若本段是说会堂的情况时,主必选用「会堂」这词。再且下文主说若有三人在一起祷告,他必在其中(太18:20),可见此语必是在五旬节圣灵降临后的情形。
C.历史的记录
神的真理在历史的走廊内漫步,教会就在某段时间内诞生下来,那是主复活后的首次五旬节。这日之前,主早已多次吩咐门徒要等候圣灵降临(约14:19-20,26;15:26-27;16:7-13;20:20-23;路24:49;徒1:5;11:15-16),因为圣灵要引导人进入更多的真理。那日圣灵来临,超自然的外证良多,足以指出那日是空前绝后的(徒2:1-4);彼得的讲道亦证述圣灵降临是预言的应验(徒2:16-18;珥2:28-32),故那日是新时代的启始,俗谓「圣灵时期」,或「教会时期」,因圣灵之降下乃住在信徒心内,成为神在地上的居所。再且,圣灵陆续将以后各时代的信徒(如施洗约翰的门徒,徒19:6),各种族的信徒(外邦人,徒10:44-46;撒玛利亚人,徒8:17)等同归入主的名下。
D.保罗的解释
1.林前12:13——圣灵之降临,住于信者心内,是为「圣灵的洗」,信徒遂归入一身之内,这身体就是教会(弗1:22-23;5:30;西1:18;林前12:28)。「圣灵的洗」亦曾早已预告(太3:11;可11:8;路3:16;约1:33),这事在主复活后的首次五旬节时变成事实。
2.弗4:8——本节说明耶稣基督复活升天后才将属灵的恩赐赐下给信徒,所以教会的开始必在主复活之后及圣灵降临之时。
3.弗5:25-27——教会是基督以其己血买赎回来(徒20:28),而基督复活后才成为教会之首(西3:1-4),以致没有复活就没有教会。
4.弗2:20——教会建在「先知与使徒」的根基上,以耶稣基督为房角石。「先知与使徒」同是新约教会的人物,各有在教会始创时的功用(林前14:30),他们与其他信徒以复活的耶稣基督为主。
由上文各点可见,教会确有一「诞生」的日期,那是处在耶稣复活之后,圣灵降临之日;然而其「胚胎」必在耶稣降生后及在人接受她为救主后才能形成。
五、教会的组织
教会是一个有机体(organism),如一个身体般,以基督为头,而自有教会以来历世历代的信徒为身体的一部份。教会亦是一个有组织的集会(organization),具有职员,按照神的吩咐的规例进行敬拜、互相扶立、传道及其他活动。前者(有机体)称为「无形的教会」(invisible church)或「普世教会」(universal church);后者(组织体)则称作「有形的教会」(visible church)或「地方教会」(local church)。
按神学家L.S.Chafer博士谓,全新约共约有五十处经文分别指出教会的聚集处,有在家中(较小的集会地)(如林前16:19),有在城中(较大的集会之处)(如徒8:1;罗16:1;帖前1:1),而地方教会有其各自组织、职员及功用。
A.教会的体制
教会的体制主要有四款:
1.会督制(episcopalian)——以一总监督为无上权威,主理这类型教会体制的一切庶务(经文共参徒20:28;腓1:7;提前3:1;多1:7;彼前3:25)(代表教会为圣公会、卫里会、循道会、天主会、希腊东正教会等)。
2.长老制(presbyterian)——长老制教会由区制之长老管辖,全国的区会由国家性的总长老治会部统管(sresby-terr),这部又由「全国大会」(General Assembly)主持(按体制言,此类型教会与美国国会的组成相若)(经文共参提5:1-2,17,19;多1:5;徒14:23;20:17;21:18)(代表教会为长老会、改革宗教会)。
3.会友制(congregational)——会友为教会至上决策权威所在,而每教会个别自立自养自治,故「民主」及「自治」常是此类教会的标榜(经文共参徒1章;6章;13:1-3;15:2-3等)(代表教会有浸信会、刚纪慎会、基督会及自立教会)。
4.自由制(non-government)这类型教会没有固定体制,主因这派人士强调「无形教会」这个观念,在他们中间,他们视圣灵的地位较人为组织更为重要(代表教会有贵格会、弟兄会等)。
小结:从新约提供的资料可见,新约教会的体制似没有一固定的型式,而会督式、长老式、会友式皆流行,这是因他们特殊背景之故。
B.教会的职员
从新约书卷资料的透露,新约教会的「职工」可分为类:
1.长老——「长老」(Presbuteros)一职是新约教会行政事工内的重要职员,保罗在各处设立教会时便首先选立长老(徒14:23),这观念源自犹太教会堂式的组织,「长老」的资格似乎与在世及属灵的「年度」有关,他们协助使徒处理教会事务(徒15:4,22-23)R.L.Saucy谓从他们的资格条件中(提前3;多1:5-9)可见这是永久性的岗位。
2.监督——「监督」(episkopo)一字原意「视察」、「巡查」;从徒20:17(长老)与20:28(监督)、多 1:5(长老)与多1:7(监督)、提前5:17(长老)与提前3:4(监督)、彼前5:1(长老)与彼前5:2(监督)等经文互相参照,「长老」与「监督」原是一人,前者强调他的资格,后者着重他的工作。
3.执事——[执事」(diakonos)的基本原意乃「服侍」、「伺候」,虽然学者仍辩论徒6:1-6是否执事职责的始源,但似乎此职之起始仍是彷效犹太会堂的组织,教父爱任纽支持此见。执事的职事乃是长老(或使徒)的助手,主要为解决教会内的庶务(固然亦有涉及属灵事工),时限不详。
4.女执事——提前3:11与罗16:1是支持女执事职份的主要经文,照恩典神学教授肯特博士(H.A,Kent)之意见,提前3:11节经文所论的人物应与上文类同,那是别类的事奉人才,即女执事。初期教父pliny的著作亦认同此点。
5.使徒、先知、传福音、牧师即教师(弗四11的「和」字在原文结构下看是「二合一」或「下释上」的用法,非作连接词用,故教师与牧师为同一人)等乃新约教会拥有特殊职权的人,前一名属「基层的」(foundational),他们是建立教会的「特工」(参弗2:20),他们的职权与恩赐是时代性的,至教会成立后不再复见(离开使徒时代);后二名属「建立性」的(edificational),为了建立主的身体(弗四12),他们的职任在每时代均需要,在与林前12:28;徒13:1;20:28提前3:2;彼前2:25;5:1-2;弗4:11;多1:9;腓1:l等经文共研下,牧师、教师、长老、监督等虽名称不同,实乃同一人,只是重点或主要事工有异。
小结:新约教会的圣工人员可分为二大类,使徒时代的(有使徒与先知)及建立教会的(长老与执事),当中监督亦是长老;长老的工作有对外的(传福音);亦有对内的(牧师即教师),而以执事为辅助员,尤是庶务方面,好使他们能专
心以「祈祷传道」为重。
六、教会的圣工
教会的工作可算是多姿多彩,若众友众多,可堪称芦目丰富,琳琅满目,兹从二角度分析教会的圣工
A.教会的圣礼
教会的圣礼有二(天主教会有七),它们是:
1.洗礼
a.洗礼的意义
(1)学者对洗礼的意义意见分歧,主要分三派:
(a)圣礼派——这派视洗礼能洗去原罪,促成救恩(代表教会有天主教、路德宗(前者称洗礼仪式足够洗脱原罪,后者强调信心与仪式合并)。
(b)思约派——此派认为洗礼乃与神立约的印记,如旧约的割礼对犹太人般(代表教会有长老宗、改革宗)。
(C)像征派——此说解释洗礼只是一个象征,是信心的外显,并无其他作用,仪式只是一项信心的见证(代表教会有浸信会)。
从罗6:1-11的动词(过去完成式)含意可见接受洗礼者早有信心的实在,符合「因信称义」的要求,这非说洗礼不重要,而只在说明水礼不能洁净罪(参彼前3:21,此节的 「本不在乎」该译作「不是」),信心才是神拯救人的主要及唯一要求。
b.洗礼的形式
「洗礼」一字的原文(baptizo)据一些标准希腊文字典(如Thayer,BAG)意『蘸,点,浸』,亦有一些(如Cremer,Kittel,Liddel& Scott)只提供「浸」一义。这字描述新约所有的「水礼事件」(参可1:9-10;徒2:38-39;约3:23等不赘),而另一字bapto(意「洗濯」)乃描过犹太人洗濯的遗传(参可7:4;路11:38)。
据前慕翟圣经学院希腊文大宗师威士博士(K.S.Wuest)精湛之研究,baptizo字在古典希腊文内有三个基本用途:(1)描绘船沉没(被水淹盖);(2)描绘染布者将布匹放在染料内上色(被染料淹盖);(3)描绘窖匠将陶器瓷器放进窖内(被火淹盖),由此可见「洗礼」的形式应是「全身被水淹盖」,这样才能象征与主的埋葬(西2:12;罗6:4等不赘)。这种形式秉承犹太人使人入教的手续。最早的经外历史证明初期信徒均以「全身入水」为洗礼形式的算是主后一百年的「十二使徒遗训」(Didache)。教会史学家G.P.Fisher博士谓「初期的教父几乎人人接受浸身的方式,至于使用别样形式似是凤毛麟角」。
C.洗礼的对象
不少教会或学者除接受「信徒洗礼」(believer's baptism)外亦强调婴孩洗礼。他们的经文论据主要来自五段经文:徒11:4;16:15;16:31-34;18:8;林前1:16。以上每段皆有「全家」一词,故小孩、婴孩包括在内。但「全家」一词只意说「全家」皆赞同耶稣确为他们而死,而信心是唯一称义的要求,非说连小孩也表示赞同,诚如英国浸会神学家Beasley—Murray谓:「若全家包括婴孩,那末他们全家皆说方言,连婴孩在内,这岂不是荒谬兼怪诞」。此外,早期的教父如十二使从遗训,黑马(牧人书),巴拿巴(书信),爱任纽(斥异端),特土良,居普良,希坡拉特及亚历山大的革利免等只指出「信徒洗礼」为教会通用的仪式,他们对婴孩洗礼只字不提「注卅二」。
2.圣餐
a.圣餐的派别
不少学者认为洗礼强调与主的「联合」(union,参罗6:3-4),而圣餐则表明与主的「契通」(communion,参林前10:16),但他们对圣餐的意义亦意见分歧,要者共有四派:
(1)化质说(Transubstantiation)——此说认为饼与葡萄汁因主礼人的祝福而实际变成基督的身体和血,换言之之,饼与葡萄汁「就是」主的身体与血。这见解在1551的天特会议内成为天主教会的官方神学立场。
(2)合质说(Consubstantiation)——这见解认为领受圣餐者吃了被主礼人祝福了的饼与葡萄汁,他也吃了基督实际的身体与血,虽然饼与葡萄汁本身仍没有发生什么变化。换言之,饼与葡萄汁「含有」(contain)主的身体与血,这是路德宗与圣公会的立场。
(3)动力说(Dynamic Presence)——此论认为饼与葡萄汁实际有基督的临在,是基督「参与」领受圣餐者的敬拜,加尔文以太阳为喻解释此说之精髓,他说太阳高悬天空,但它的热力渗透世界每一角落。换言之,饼与葡萄汁「含有(基督)属灵」(contain spiritually)的同在,这是改革宗教会的立场。
(4)象征说(Syboolic)——这派认为饼与葡萄汁只是个象征,促使领受者记念主在十架上的工作,换言之,饼与葡萄汁「代表」(represent)主的身体与血。此见始自改革家慈运理,故亦称为「慈运理论」,这是浸信会的立场。
b.圣餐的意义
圣餐的意义照符类福音及保罗书信的提示分列如下:
1.圣餐是纪念(memorial)——纪念主代死的伟工,如逾越节记念出埃及的事迹(参路22:19;林前11:24-25)。
2.圣餐是宣告(Proclamation)——宣告救恩已完成,回首看主第一次来临的工作。圣餐与讲道的区别只在象征动作(圣餐)及神的话语在解释中(参林前11:26)。
3.圣餐是期待(expectation)——期待主第二次复临,建立国度,圣餐唤醒人在这方面信心的等待(参太26:29;林前十一26)。
4.圣餐是相交(fellowship)——圣餐的设立乃耶稣的设计,在此时他与信徒进入爱的契通、相交之中(参林前10:20-21)。
5.圣餐是醒察(examination)——圣餐是一个时机,供信徒自我醒察,悔改认罪,得蒙洁净,从新得力,努力向前,这亦是主设立圣餐当中一个附带目的,使人在「常常如此行」之际,多默想感恩,支取能力,继续奔走天路(参林前11:28)。
6.圣餐是立约(covenant—making)——神透过先知耶利米宣告将来神与以色人赦罪的,是为血约或新约(耶31:34)。主在圣餐时的宣布乃是此约开始生效,直至「罪过止住,罪恶止住,罪恶除净,罪孽赎尽」(但9:24),故圣餐乃记念新约功效全在耶稣的代死(参太26:28;来9:22)。
C.圣餐的对象
「谁人可守圣餐」这问常困扰不少教会,为此亦有教会意见不合而告分裂,晏圣经所提供的资料,领受者当有下列的资格:
1.重生得救——圣餐主要是纪念主的死,这是信徒从才有的资格。
2.受了洗礼——圣经没有明文强调这点,这第二项的条件只据自推论:(1)洗礼之设立远在圣餐之前;(2)首次参加圣餐的信徒皆已受了洗礼;(3)洗礼与圣餐是「平行仪式」(纪念主的死),但有先后的次序;(4)洗礼是得救信心的外显,故在公开的圣餐聚会内,洗礼决定资格,否则便没有准则,有些教会将洗礼的资格置于会章内,有些临时宣布,亦有些不要求此项资格。
3.成了会友——此项资格乃从推论而来,意说圣餐既是家庭(属灵)的仪式,参加的人当先成为家里(教会)的人,有些教会强调此点,圣经遂成了「关闭的契通」(closed com-munion),有些则没有此项要求。
4.正当行为——基于林前5:1-5;11:30-31;多3:10;帖后3:6-15;罗16:17等经文,若有人犯了不道德的行为,传播异端,行为不检,提得分争,有些教会则禁止他们领受圣餐,因为主餐是信徒在教会中相交的标记。
B.教会的职事
教会的职事分为三大范畴:
1.崇拜(leitougonia)——崇拜是教会生活最主要的活动,崇拜是敬虔团体的神学中心,在崇拜时,教会的对象全在三一神那里,在此时,感恩,颂赞,诗歌,祷告,圣言的诵读,奉献等皆环绕在神的伟大、神的救赎、神的带领等各方面(参罗11:36)。
2.相交(koinomia)——教会的聚集皆在教拜,又在肢体彼此相顾,互相激发,勉励行善(来10:24),当中所有圣言的阐释,以作激发爱心的基本,使基督身体建立起来(参弗4:11-16)。
3、服侍(diakonia)——教会是肢体的仆人,亦是世界的仆人,所以社会关怀是教会的一项大使命,主耶稣本身(如路10:25-37)及新约书信(如雅1:27;约壹3:17-18)皆强调此项的服侍。
4.传道(euaggelion)——这是教会对外拯救灵魂的圣工,亦是主耶稣临别前一项语重心长的吩咐(太28:19-20;徒1:8),主划分传道的步骤与范围及时限,从本家开始,而近而远,由同文化至异文化至超文化,直到世界的末了。
结论
教会神学是一项极重要的真理,因教会是基督耶稣时代的一个重要属灵团体,神在永世前所蕴藏有关教会的奥秘如今在他儿子的口中(太13:10)及使徒保罗的文笔上启示出来(弗3:3-11),这个奥秘正是圣经真理的心脏,信徒务必晓得这脉脏如何跳动。英国各神学家柏克博士(J.I.Packer)亦云:「为了教会,基督舍去生命(弗5:25);以流血作赎价将之购买回来(徒20:28);神藉教会向万有启示其无穷的智慧(弗3:10),是以人若要明白神万世的计划、施恩的方法、基督的国权、圣灵的职事及历史的意义等,他必须先明白教会的真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