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释经史话

 

         释经学的存在,早于全部圣经,不止是与基督教同其久长。犹太教拉比的权威,是建立在他们解释旧约法典神的话上面。

        耶稣基督在世的职事,释经居首要的地位;他与犹太教拉比的不同,与他们的冲突,也在于解释圣经。他指出他们的问题:「你们错了;因为不明白圣经,也不晓得神的大能。」(太

二二29;可一二24)犹太人因为不明白圣经,误释圣经,以致面对圣经所见证的弥赛亚而不认识,反想要杀他。主耶稣说到他们可怜的情形:

       你们查考圣经,因你们以为内中有永生;给我作见证的就是这经;然而,你们不肯到我这里来得生命。(约五3940

主耶稣是说,他们有了圣经,也查考圣经;但他们的前设错误,以为经中有永生,其实没有。圣经的功能是见证生命的主,叫人信他而得生命;但他们不接受他,也就不能得永生。可见不明白圣经何等可悲,何等危险!

         连与主同在的门徒,当那时候,也是不明白圣经,因为圣灵还未赐下来。所以主耶稣复活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为门徒释经。他为以马忤斯路上的门徒释经:「从摩西和众先知起,凡经上所指着自己的话,都给他们讲解明白了。」以致那两个门徒彼此说:「在路上,他和我们说话,给我们讲解圣经的时候,我们的心岂不是火热的吗?」(路二四2732)他也为十一个门徒释经。耶稣对他们再复前课:「『这就是我从前与你们同在之时所告诉你们的话说:摩西的律法、先知的书,和诗篇上所记的,凡指着我的话,都必须应验。』于是耶稣开他们的心窍,使他们能明白圣经。」(路二四4445)主耶稣在世的时候,是在门徒旁边的保惠师(训慰师);主耶稣离开世界,父神差「另一位保惠师」(约一四16),就是真理的圣灵,他「将一切的事指教」门徒,并叫主门徒「想起我对你们所说的一切话」,「引导你们明白一切的真理」(约一四26,一六13)。

        遵着主的命令,在初世纪传道的使徒们,接受旧约圣经;只是他们不同的释经,引起了问题。五旬节以后的彼得,第一篇公开的「基督教宣言」就是旧约的释经,以证明耶稣是基督。

(见徒二1436)教会的第一位殉道者司提反,在大公会的陈词,是「以智慧和圣灵说话」,证明耶稣是众先知「预先传说要来」的「那义者」(参徒六10,七l53)。传福音的腓利,顺从圣灵的引导,得着了非洲太监信主,是因为他用正确的释经,从以赛亚书预言受苦的仆人弥赛亚,讲明耶稣基督和他的救恩(见徒八2635;参林前一五111)。保罗宣讲基督的福

音,就是释经(见徒一三1641,一七23),「本着圣经……『传……这位耶稣就是基督』」。受更深造就以后的亚波罗,也是「在众人面前极有能力,……引圣经证明耶稣是基督。」(徒一八28

 

初世纪以后

         教会进入第二世纪,面对着新的改变形势,也面对着新的问题。一是亲见过耶稣基督,听过他教训的使徒们,先后离世了;一是有更多的外邦人(非犹太人)进入教会。使徒们的声

音停止了,但他们留下了受圣灵感动的文字著作,继续向世人说话。另外是在使徒时代就已经存在威胁基督教信仰的诺斯底派(Gnostics),进入了教会中;其最激烈、最热诚、最实际,也最危险的领袖,名叫马其安(Marcion100165)。殉道者游斯丁(Justin Martyr100--165)称马其安是最可怕的异端分子。又据爱任纽(Irenaeus130202 )说,示每拿的监督坡旅甲(Polycarp,70155)在罗马曾与马其安相遇。马其安问他:「你认识我吧?」年老的坡旅甲答道:「我认识你是撒但首生的!」

        那教会第一号大敌的异端,是出在释经上。马其安有一套两极化的观点,把新约与旧约,律法与福音,犹太教与基督教,看为不能并存相容的。因为他坚持字义,贬斥全部旧约,把旧约创造的神看为「次神」(Demiurge)。什至于翻改耶稣基督山上训众的话:「我来不是要成全律法和先知,而是要废掉他们!」(参太五17)他所制定的圣经「正典」只有路加福音和十封保罗书信,还把路加福音「削履适足」,照他的意思大删大改!可见坡旅甲真是忠心的群羊监督,他的灼见卓识,尊重敬畏神启示的语文,认定随己意释经是首恶,正与彼得警示防备「恶人的错谬」(彼后三17)相同,教会应该切切实实的留意!

       只固执字义,胶柱鼓瑟,不顾语意,在日常说话行事上是行不通的,显然可见,我们都可以体验得到。同样的经验,也可用于释经;不过语意释经的索求,也该有适当的纪律限制,才可以免陷于「吹无定号声」的危机。

        马其安虽则接受保罗书信为圣经正典,却无视于使徒的喻意释经原则。亚力山大学派创始人是潘代诺(Pantaenusdc190),继任为革利免(Clement150211),兴盛于俄利金(Origen182254)。俄利金是位品德高尚,才智卓越的学者,他的释经原则是把语文意义分为三部分:字义(literal)的解释是体(somatic),道德(moral)的解释是魂(psychic),灵意(spiritual)的解释是灵(Pneumatic)。他的释经方法是创新的,就是在字义之外,加上喻意解释;但在型格上,同于诺斯底派的三分法,不知是他从当时流行于北非诺斯底派的语词上得了启发,或是为了吸引教化他们,但确是应付了诺斯底派的释经问题。不过喻意释经的运用,难似字面理论上的画出确定的格则,易于流趋各行其是。

        在拉丁教父中,耶柔米(Eusebius Hieronymus347420)可算是当代最卓越的学者,他起初近于俄利金,后来倾向于注重字义释经。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354430)则字义与喻意并重,而他的喻意释经较为后代所知。奥古斯丁长于修辞学与逻辑学,是从安波罗修(Ambrosius339397)领洗,也从安波罗修领受读经及讲经的方法。据奥古斯丁说,他喜听安波罗修的讲道,其讲道原则是「字句是叫人死,精意是叫人活。」(林后三6)安波罗修能揭除字句神秘的幕帘,显示属灵的意义;有些单照字面看来与纯正教义难以相容的困难,都得消除了。这给初向道的奥古斯丁极深的印象。在信主并牧会多年之后,奥古斯丁在晚年写下了《论基督教教义》,讲述了读经释经的原则,很为中庸适用。

       稍后,修道士兼神学家凯锡安(John Cassian360435)发展出经文有四种意义的释经原则,基本上是把俄利金的灵意解释分为二,称为喻意(allegorical)和奥秘(anagogical)的释经。于是,有一首释经原则的短诗盛行直到宗教改革时代,以后也还有人采用,而至近代复有更为流行的趋势。大致可译成中文如下:

        字义显明神的作为和先祖的榜样;

        喻意显示我们信仰的蕴藏;

        道德意义规范我们的生活日常;

        奥秘显示我们最后安息的天堂。

        Littera gesta docet

        Quid credas allegoria

        Moralis quid agas

        Quo tendas anagogia

        The letter shows us what God and our fathers did

        The allegory shows us where our faith is hid;

        The moral meaning gives us rules of daily life

        The anagogy shows us where we end our strife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四义」释经法,不是说圣经中的语文有四种格型,而是说每一处经文都有四种意义。当然,这种设定有它的好处,会叫人去多加思考搜索,不要轻易忽略过去;但

在另一方面,会鼓励人连用想像力,而没有确定的引导原则和限制,容易把释经发展成一种艺术,而渐失敬虔和教导的意义。结果,即使其艺业再高明,进入梵蒂冈大教堂的人,在情绪上感觉像是参观博物馆,而殊少敏拜的意义,也得不到多少教导。这样,就像中国的八股文一样,叫人尽在承题、破题上动脑筋、花工夫,反而限制僵化了人的思想。这也是「四义」释

经不能免的趋向。

 

中世纪

         由于十字军东征和交通的发展,西方发现了亚理士多德的作品(初时是经由阿拉伯译文),引发了思考模式的转变,所谓归纳式思考及经验论,都是由此源起,进入另一阶段。

         耶柔米早年,对古典作品很有兴趣。有一天,他作了一异梦,梦见了基督;主威厉的否认他是基督徒,因为他思想里装的尽是异教作品,实在只是异教徒。醒来后,他大大转变,才

致力研经。

         奥古斯丁则在思想上接近柏拉图和新柏拉图学派。由于他的影响,罗马教的思想主流和释经方法,也是如此。

        到了多马·亚奎那,他对亚理士多德哲学极为向往,大量介绍。由于罗马教廷对他的尊重,亚奎那的著作,竟然成为罗马教的官定神学体系。

        多马·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271274)被称为「天使神学冢」(Doctor Angelicus),是奥古斯丁以来最伟大的罗马教会神学家。他认为语文所表示的,首先是事实,称为历史和文字的意义;而表示这些事实的语文,又另表示其他的事实,这称为属灵的意义。属灵的意义是基于文字的意义。举例来说,诗篇第二十二篇一节说:「我的神,我的神!为什

么离弃我?」就文字的意义来说,这是作者大卫写他受苦时心灵的情形,是历史的事实;但主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从他的口里也喊出同样的话,所以是应验了诗篇上神借大卫写的预言,是其属灵的意义。

        在改教运动中,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初时讲释诗篇,多采取人文主义学者莱浮(JacquesLefevre dEtaples14551536)的模式,注重灵意释经;一则因为诗篇比较需要灵意解释,一则是为了莱浮在注释保罗书信时,也主张国信称义,同时莱浮是在时代上近于路德的人物,可以想见他的思想流行于当时。在较后的时期,路德则多采取黎拉(Nicholas of Lyra12701340)模式,注重字义释经。马丁路德主张唯尊圣经,以为圣经权威在教会之上;但他自己有时对圣经持批判态度。路德以为罗马书,加拉太书,以弗所书,约翰福音和约翰一书等卷,是圣经的精华;而雅各书是禾楷;对彼得后书和犹大书则存疑。不过,路德有他自己的性向和风格。路德自己说,愈在被激动时,他愈是才华风发,文章写的好,也写得快。但他在那情形下,在释经上也多用情感的语言。例如:教皇称他为林中的野猪,破坏神的葡萄园。路德则说梵蒂冈的驴叫。属地的畜牲不足以表达,就动用属灵的末世预言,路德指教皇是淫妇和启示录中的兽,梵蒂冈也用来指路德。这似乎是用释经作宗教和政治上的笔战了。

        以至后来英国清教徒革命时期,指教皇为「敌基督」,几乎成了官定注释。当时的「第五君王」派(The Fifth Mon- arch),根据但以理书第二章的预言,以为第四国已完毕,那「非人手凿出的石头」,将要把地上的国度砸得粉碎,如同糠秕被风吹散,而成为大山充满天下,就是基督的国临到。当英王查理二世战败被俘获,终于斩首,则被释为启示录的「大红龙」被摔在地上。有人什至断言,「新耶路撒冷」将建在美国(那时的新英格兰殖民地)!

        改教运动第二代杰出领袖加尔文(John Calvin15091564),思想最为严谨深刻,而最有系统,也是影响更正教神学最深远的人。加尔文初习法律,注重历史和语意的释经,力求避免曲解经文的明显意义,至今读来仍可得益。加尔文深深了解奥古斯丁,几乎把日内瓦建立成「上帝之城」。他深为着意一切是为神的荣耀,在释经格型方面也近于奥古斯丁。

 

近代的发展

         改教运动的时代,正是印刷普及的时代,圣经译成了多种方言,普遍传播,民族思想渐渐兴起,罗马教会失去对圣经的控制。这些因素,使圣经能达到一般基督徒手中。同时,改教运动促进了民主自由思想的发展,信徒皆为祭司;但信徒既拥有圣经——神的话,何妨也皆为「先知」?于是自由读经,也自由释经!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发扬了质疑态度与独立精神,衍成科学与民主的发展。华拉(Lorenzo Valla14071457)与伊拉斯谟(Desiderius ErasmusGerard14661536)实开圣经批评的先河,对释经与评经均有相当的影响。及后贝肯(Fracis Bacon15611626)兴起清晰明确的散文风格;接着,英国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于一六六○年成立,促进科学研究,历史的字义的释经渐成为主流。但并不是说灵意释经悄然消失;相反的,各种极端的与武断的灵意释经,纷纷出现。同时,由于所谓页心的自由,各形各色的信仰不再受到抑制,译经与释经几乎也有同样多的派别;而各派的圣经观,直接影响其释经的原则。

        我们知道,圣经是神的话,用人的话写成的,为要叫人了解。那么,最简单而正确的释经原则是:用读神的话的态度去读,用读人的话的方法去了解。